分享

上海人是怎么越来越“重口味”的

 老沈阅览 2018-05-07


  近年来,川湘菜系热度不减、风靡全国,就连在以浓油赤酱、保持原味为饮食特色的上海,它们也绝对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连本地人也惊讶“怎么现在要排队的饭店都是 '重口味’?”那么,上海人是怎么越来越“重口味”的呢?
  川菜风行上海的第一个时期是民国初年。当时,“限于交通条件、人民生活水平和职业厨师的缺乏,跨省建立饮食行业是很不容易的。解放以前大概只有北京、上海、南京、香港有跨地区经营的现象。”戏剧理论家刘豁公1925年刊发的《上海竹枝词》说:“海上川菜馆不知凡几,调味之精,当推都益处首屈一指。”而据严独鹤的《沪上酒食肆之比较》,都益处之前还有一家很有名的川菜馆醉沤,而且是“沪上川馆之开路先锋”,“菜甚美而价码奇昂”。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川菜馆已较民国初年更上层楼了。醉沤而后继起的,除都益处外,还有陶乐春、美丽川菜馆、消闲别墅、大雅楼诸家。风头所致,令严独鹤不得不惊叹,川菜“势力日益膨胀,且夺京苏各菜之席矣!”
  《申报》1924年12月21日发表的《上海菜馆之鳞爪》一文,对川菜之所以受上海人欢迎作了说明:“上海普通社会之宴客,大都用苏帮菜,以苏帮菜在上海之历史最为久远,习惯使然也。近年来标新立异之菜馆多,而苏菜则依然故我,失势多矣。四川馆宴客为近年来最时髦之举。川菜馆亦确有数味特殊之菜,颇合上海人之口味,而为别帮所不能煮者,奶油鱼唇、竹髓汤、叉烧火腿、四川泡菜等,皆川馆之专利品也。”
  川菜乘势发展,上海如此,他处亦然。著名作家张恨水战时曾旅居重庆,一路经行,深有体会地写道:“川菜驰名国内,殆与粤菜分庭抗礼。年来南北都市,川菜馆林立,其兴旺可知。”
  川菜在上海滩最风光的时候,还是在抗战胜利后。因为“抗战八年,大家都聚处南都(重庆),男女老幼,渐嗜麻辣,一旦成瘾,非有辣味不能健饭”。现在回归上海,川菜自然“变成一枝独秀了”。(饮食名家唐鲁孙语)
  1947年1月16日的《申报》,曾专立一节《异军突起的川菜》。称川菜“那种特别的辛辣味,刺激着食客的味觉,使人吃起来觉得又舒服又好像有点难过,有时甚至吃到舌头痒,嘴巴痛,眼泪直淌,但是还舍不得放下筷子,这便是川菜的魔力”。“在昔川菜全盛时代,广西路小花园一带,有好几家川菜馆,华格臬路八仙桥一带,竟变为川菜馆的天下。每当华灯初上之时,车水马龙,座客常满。”可见,当时川菜在老上海的饮食界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了。
  (本文摘编自《档案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