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笔记

 tianruhuo 2018-05-07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这首《黄鹤楼》居然让包括李白在内的后人,不好意思再写黄鹤楼。真是诗坛佳话。查一下网文,说,写黄鹤楼的不过十几个人,大都是名人,其中有古人李白、白居易、王维、刘禹锡、贾岛、宋之问、陆游等,今人只有毛泽东。其中,除李白敢写三首、白居易敢写两首外,其他人都只写了一首。

真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呀!人生诗意,如果能表现得太好,会把别人的诗意人生限制住的!这倒是没有料到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古今之人常常有的,人人都可能遇到的“诗意人生”!李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本意就在于此,李白并不是说,因为有崔颢题诗,黄鹤楼的美景别人就没办法再写出新诗了,而是说,崔颢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正好也戳中自己的心事:家在哪里?何时能归?这个“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的老家,而是苏轼所言“我心安处即故乡”之意,能使自己心安静下来的地方。

李白写过与《黄鹤楼》相关的诗,最有名的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但似乎与黄鹤楼本身不大相干。就是因为那心境与黄鹤楼本身无关。若要强行寻找类似意境的诗,不是没有,请看下文:

李白由于虚心和大度,钦佩人之长处,一路苦思,到了南京凤凰台,竟一挥而就,写成同样是传颂千古的名诗《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引自“360图书馆”载文)

最后用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若把这份诗意用在写黄鹤楼上,李白岂不是班门弄斧了吗?但李白这首诗重在咏史,绝然不同于崔颢的写景,这就可以与崔颢有一拼了。

再看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诗写于1927年。诗人想到当时的中国的局势,在黄鹤楼上发出的“心潮逐浪高”的感慨显然不同于,并且高于古代诗人。他不是慨叹自己“日暮乡关何处是”,而是为国家的前途操心:“茫茫”的中国,“沉沉”的南北,何时能够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人生诗意可以相似,但不会完全相同。诗意,人人可以有,但境界终有差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