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字画,这么看,让你从业余到精通

 南山友 2018-05-07

1位置和笔意

临和摹是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两者应相互补助。摹书容易得到字形,但不容易得到笔法;临书容易得到笔法,但又不容易得到字形。因此这两种工夫必须参用,才可补偏救弊。

古人法书,其所以称为法书,就是因为写得好,可以作我们的法式。字中笔画的距离,都是用心结构成的。尤其是很细微的地方,为什么有一笔特别短些,为什么平常不出头的,忽然出了头,都是书家精心妙意的所在。我们应该特别留心。因此我们摹习时,必须亦步亦趋。纵然心中不以为然,也不要改了人家原来的样子(等到完全明白了,再不依他不迟)。逐渐摹了再临,临了再摹,对于字形笔法完全熟了,我们写起字来“神气”就出来了。等到知道什么是“神”是“气”,已经踏进欣赏的地步了。到此地步,不用说一句话,也明白了。

宋朝姜夔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宋朝岳珂说:“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榱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天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

这种言语都说出临、摹两法的甘苦短长,都是在“形”的方面去说明“神”的。因为离开“形”,便无法解释“神”。

东晋 王羲之《十七帖》

2形体既工,风神自出

我们写字,必须要考究点画。因此,每个字都要用心。但用心的范围不是仅仅局限于每个字为已足;而是应该将所有的字,贯串来看。一个字譬如一个战士,一个战士固然要威猛矫健;一篇字则譬如一支部队,一支部队则必须阵容严整,旗帜飞扬。这就是进一步的欣赏了。

这在评书的人讲来,叫做“血脉”。宋朝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这几句话就说出全篇的字中,总格局的优美。

从这样的欣赏角度去看,我们至少要明白,每个字大小轻重,不要像算盘子一样的死板划一才好。这其中须要“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并无一定的规矩,而规矩未尝不在其中。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这些工夫,全由积学而致。它的阶梯仍从临摹入手,要考究了向背疏密的位置,把握了用笔迟速的巧妙。形体既工,风神自出。再进一步,从所写的字里,真是可以看出人的性情来。

还有一些人喜欢从笔画的方圆中,欣赏其骏利与浑融的情趣。实际上笔画的方和圆的不同,并不由于用笔的不同。用笔的方法总归不外乎提按。所谓的藏锋,近乎圆笔,多由于提,多有浑融飘逸之趣;所谓的出锋,近乎方笔,多由于按,多有骏利沉着之趣。但圆笔未尝不能沉着,方笔未尝不能飘逸。并且书家行笔之时,时机极是迅速,绝无从容考虑或提或按之理。因之,笔画的为圆为方初无成见。

欣赏者从这一点看去,有所领会固未始不可;若执牢了这一点来研究,来说明,恐也不能有多少益处。

北宋 米芾《珊瑚帖》

3看某人字,亲见其人

这一点表面上完全和书法不相干,但却是书法的内在的精神生命所托,非常要紧。

宋朝的大诗人陆游曾经教他的儿子作诗,说了一句最精深的话:“工夫在诗外。”这里所谓的“诗”,乃是指的由字句组成的诗。作这种字句的诗,要想作得好,下起工夫来,竟然还在字句的诗之外!原来我们字句的诗所描写表达的是我们的生活。

南宋 陆游《自书诗卷》

字句是表面,而生活方是内容。所以生活是字句的诗的来源的根本。把根本弄好了,表面才会好,那么所谓的诗“外”,乃是指的字句之外;实际上是生活之内,那才是真正的诗“内”哪!书法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要想学书学得好,工夫在“书”外!

书法的形体之美还只是欣赏的浅浅一步。及其到了深处,硬是写字的人的生命和所写的字融合为一。我们看到某人所写的字,便如同亲见其人。书法的所以能传人的精神以至于不朽也就在此。

因此,如若我是一个好人,便将我的好处,传之不朽。如若我是一个坏人,那么坏处也传了不朽下去。这决不是空言,也决不是神话。这是有证据的。这个原因也很简单,我的字将我的真正精神传了下去。我的行为也早在后世人脑中传有观念。这个观念必然因有了我的笔迹而愈加引起人的强烈刺激而愈为鲜明。好也要不朽,坏也要不朽,纵然想躲藏,也躲藏不了的。

到此地步,欣赏之中更有评判之意,其中包含的要素不但有写字人的工夫,并且有看字人的感情。这是写的人和看的人双方分工合作的创造。

4好也不朽,坏也不朽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书家名叫张瑞图。他的书法功力是很深的,并且也自己成立了一种面目。但,他是当时窃柄祸国的太监魏忠贤的干儿子。他因这种秽恶的关系做到了宰相的高官(建极殿大学士)。他为魏忠贤生祠写了许多碑文。他的字,真迹流传下来的也有。人们看到了作何感想呢?他的笔画是很变化飞动的,不是很好吗?但人们看了,只联想到他的奔走“义父”太监的丑恶活动,正像这笔画的飞舞一样!

明 张瑞图《送康侯杨外孙北上七篇》

相反地,唐朝颜真卿,是一个忠义爱国的大英雄。他能在七十多岁的高年,不屈于叛将李希烈而慷慨捐躯。他的书法到今日,人们看了,仍然是英风凛烈,虽死犹生。在几百年前就有人说过,像颜鲁公这样的人,纵然不会写字,人们对他的片纸只字都是宝爱的,何况书法又是那样超逸绝伦。

唐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

宋朝的欧阳修,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大文学家。他的书法并不怎样高明,但他的字至今为人宝重。此外,凡是著名的书家,多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人格均有卓立磊落的特点,不随流俗人颠三倒四。

宋朝苏轼和黄庭坚,便是最显明的。至于书圣的王氏父子更不待多言。单看羲之的《辞世帖》、《告墓文》和献之的《辞中令帖》,人们可以从笔画的优美中,无形中受到人格的熏陶。这是最可贵的。

此外,书法并同时传出每个书家的特殊作风。杜牧是唐朝的诗人兼军略家。他传下来的《张好好诗》真迹,使人感觉到多情慷慨的襟度。

唐 杜牧《张好好诗》

苏舜钦是宋朝遭遇困顿的奇士,他传下来的行草书,由苏州顾氏收藏,使人想象到他那跌宕不羁的神情。清宫旧藏有倪瓒给“默庵先生”索莴菜和大金花丸的诗札真迹。在这里面,倪氏的高风逸格和他平淡天真的生活,宛然如见。这种例子真是举也举不完的。

5 欣赏也是一种创造

谈到欣赏,我想凡艺术上的事,不但对于作的人是一个创造工夫,对于欣赏的人一样是个创造工夫。

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大家,他的乐曲是惊天动地的创造,这是不用说的。但没有音乐素养的耳朵乍听演奏贝氏的音乐,都觉得难以领会,甚至不悦耳!我们的哲学家庄周曾说过“大声不入于里耳”,正说明了这道理。

因此,我们若希望能欣赏艺术,必须先要练习自己的一套懂得艺术的工夫。就书法说,这样才可深入领会书家的内外各方面的精微。而法书的妙处也因有了真的欣赏者,方能将它所包蕴的一切流传发挥出来。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合作和创造了。

对于书法,作为一个欣赏者来说,我们需要深切了解书家学书的甘苦,以及他们的卓越技法与他们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还要研究他们立身处世的人格。这样方可透彻地了解一个书家。这样才是书法欣赏最全面的境界。

三国魏 锺繇《墓田丙舍帖》

宋苏轼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正扼要地说明了原理。这一境界的追求与到达,极有意义。

书家以其自己的各方面生活与书法打成一片,甚至融合而不可分。他们的一切悲欢、喜怒、歌颂与谴责,接连到内在的精神世界都隐隐约约地但却是真实地蕴蓄在笔画之中;换言之,使他们所以能不朽的活力即在于此。

唐 张旭《古诗四帖》

唐 怀素《大草千字文》

但如若没有一个真知的欣赏者,这却不容易被了解的。如若长此不被了解,等于这个书家湮没了一样。然而一旦他们被了解了,他们就立刻活在欣赏者的心目之中了!这一点,对书家讲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欣赏者的光荣和责任正在这里。

五代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欣赏者在尘封的丛残的无首尾的几行墨迹中能够发现历史上的许多书家,在一般观者心中以为是死了的,原来仍是活生生的!而作为一个欣赏者同时是一个好学生而言,也只有从自己体验中,确实了解了古代书家,方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而成为一个新的卓越的书家。在这样正确的路上,才可以进一步谈到发扬。这便是我们所指的合作的和创造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