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拳感悟

 昵称52825950 2018-05-07

转眼之间,学习陈氏太极拳两年了,回顾总结一下,谈谈自己的习练感悟,与大家探讨交流,共享太极拳带给我们健康快乐的感受---


初识太极

很久以前,就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太极是宇宙哲学观的核心思想。阴阳五行八卦,凝结着古圣先贤们的智慧,贯穿于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太极拳是将古典哲学思想实际应用于武术健身格斗的完美形式,因此,早就有学习太极拳的想法。然而,要接触到真正的太极拳,绝非易事,正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太极拳与佛法一样,都是殊胜的智慧法门。习练太极,有善因、有机缘,方可得闻。阿弥陀佛,因缘和合,于两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有幸认识了现在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张彤老师。

见大师,开门见山,就问太极理法。师父讲:圆融,健康,体强,而后有技击之本;问拳法,太极以松沉圆融之态,阴阳相和,行成技击之术。

当时,师父张彤让我怀抱两个大厚枕头,见他伸直双臂,双掌轻轻放在胸前的枕头上,微微一抖,只觉一个巨浪涌来,还没反应就感觉平飞出去,后背重重撞在墙上。松软的枕头,怎么会传递如此巨大的冲击力?真看不明白,就说再来,接连三下,才弄明白、体会到了太极拳不可思议的强大威力。

拜师学拳

2016年3月23日,以钦佩、兴奋的心情磕头、敬茶、师父回帖,完成庄严而神圣的传统拜师仪式,从此,成为师父张彤座下弟子、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

首先开始学习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第一式金刚捣碓,一学就发现自身的问题:

脚站不稳:一动身体就摇晃,无法平衡;

手跟不上:双手之间难以配合,各自为政;

圈划不圆......

根本的问题是太极拳要求的运动路线不同于肢体平时习惯的活动模式,大脑显得不够用,意识难以驾驭、控制、协调身体手脚等各个部件的运动轨迹,动作歪七扭八,怪模怪样。

师父说:习练太极拳,能够知自己、知他人、知天地。

习练太极拳,首先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完全服从自己意识的指挥,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很笨拙!

师父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慢!并不断地重复,多练。

练习三、四百遍之后,第一式金刚捣碓算是有点模样。

就这样,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招一式,慢慢地学习完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74式的基本动作,历时六个多月。

大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共74式,是陈氏太极拳6个基本套路中最古老的经典套路,更是所有太极拳套路中最为经典的武术套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无数大师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从武术实战中不断总结完善出来的,凝结了先辈们的心血和智慧。整个套路舒展大方,开合有度,层层深入,变化无穷,是太极拳功法与拳法的完美组合训练方式。

习练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74式,除了可以强身健体外,更是进入武学修行的捷径。掌握这套拳法,就算是略窥门径,假以时日,便可入门,个中喜悦,练过才知道。

学完并掌握基本动作,就要深入学习领悟太极拳的基本理法。

立身中正

虚灵顶劲

松肩坠肘

气沉丹田

......

此时,行拳走架,务必处处留意功法要求,关注打拳劲道路线,保持太极功法要领所要求的状态练拳。

在此习练过程中,必须要有明师纠正动作,不走弯路,慢慢调整,并一层一层加入功法要求直到身体揉开各个关节灵活自如。打拳时身领手随,松沉转合以意行拳,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打出太极拳独特的劲道,应该算是入门了。

入门之后,在经过长时间修炼,身体每块肌肉、所有关节能服从于意念的指挥调动、协调一致,便是有了太极功夫。

要实现以上目标,除明师指点,层层加入功法要领外,必须要完成每日基本功课。比如大架74式,每日至少三至五遍甚至更多,且认真打完每个动作,在掌握太极拳理法的前提下,量的积累是太极功夫增长的关键。

太极功夫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之瑰宝,具备养生健身和防身格斗的功能。

很多习练者总结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有以下十点:

1、对关节骨骼、肌肉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2、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有氧能力,造血功能;

3、改善中枢神经机能,降低疲劳和紧张;

4、对心血管的各种疾病有良好效果;

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保持肺组织的弹性;

6、消化功能改善;

7、提高免疫力;

8、减肥、健康;

9、精神压力舒缓,调整情绪;

10、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思维。

习练太极拳后,最明显的感受是不再感冒,抵抗力增强,身手敏捷,精力充沛。每当困倦疲劳之时,打一套拳,立刻神清气爽,精神焕发。

特别是打拳时,始终保持舒缓的运动节奏,微微出汗,心不急跳,全身肌肉都得到了锻炼。这种气血通畅的有氧运动,是养生健身的最佳运动方式。

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古人的智慧是注重养身体能量,而不像现代竞技体育以对身体的损耗性训练来提高技能。养的目的是储蓄储蓄身体的运动能量保持强壮状态,以备需要时能用。这是太极拳作为所谓的内家拳不同于其他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

深入地说,太极拳在缓慢放松的状态下,去掉身体肌肉的拙力,就是改变我们习惯的用力方式,伸筋拔骨,增强筋骨之力,即调动所谓先天之力,产生松活弹抖的太极劲,而不是使用肌肉的力量。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劲是肌肉松开时筋骨释放的能量。

在松沉状态下练拳的目的,就是要让身体意识习惯于不用拙力,而让全身肌肉与筋骨密切配合,接受大脑意识的指令,协调一致。在需要发力的时候,统一协调地发出全身之力,即整劲,排山倒海,无坚不摧,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力。太极功夫的高低、内力的大小取决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各处筋骨弹性的大小。

陈氏太极拳大架一路就是训练太极功夫、涵养身体能量、保持健康状态的理想方式。

至于太极拳的格斗技击,其实就隐藏于拳架之中。揭开太极拳法的技击奥秘,需要明师拆拳讲解,方能领会拳架中每个动作的技击用途。

在实际格斗中,拳击、自由搏击等其他武术运动,比拼的是双方的力量、速度和反应的敏捷性,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太极拳除了力量、速度和敏捷之外,更多的是利用人体的身法变化来增强攻击力灵活性,太极拳架套路中的技击手法完全符合进攻对象的自然生理反应,具有极强的进攻互动性,因而战斗力极强。当然,武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习练者个人的努力程度和训练水平。

以拳入道

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学中最高境界的武术拳种,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习练太极拳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武术,更是人生修炼的高级法门。古人有云:文到极致即为武、武到极致亦是文。自古武学大师都是文化高人,文化大师多是文武兼备,圣人孔子、王阳明如此,中国历史上哪一位开国立朝的君王不是文韬武略过人?

因此,习文必须学武,练武必须通文。没有武胆必是懦夫,百无一用是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复兴祖先们勇敢顽强、不屈不挠、敢于亮剑的男儿血性,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贵族本性!

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拳胸含阴阳、脚踏五行、手运八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习练太极拳者,出过无数武林高手,没有一个为非作歹的败类。

练拳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涵胸拔背、气沉丹田”,为人做事要有原则立场,绝不能失去身体重心,失去做人的底线。虚怀若谷,待人以诚,以清醒的头脑引领周身运动,身体放松下沉,脚踏实地,不慌不忙,稳步前进。

太极拳的技击中,讲求“接化打”,“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从不与人直来直去地对抗,而是接住对手的进攻,以四两之力改变对手进攻力道的方向,即化劲,随曲就伸,以其之力,还施彼身,从而达到击打对方的目的,这就是太极之道。

这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而理性地倾听对方的诉求,待其讲完,弄清意图,然后改变彼此双方看待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问题,岂不妙哉!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要学会如何随曲就伸,争取借力,改变计划方案,绕道而达到目的。

凡事有阴必有阳,有动必有静,有强必有弱,有明必有暗。太极拳的高级技法中,还有很多超乎想象的格斗技术,让人脑洞大开,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妙法宝,都值得从中领悟阴阳变化之中无穷的智慧。

毕竟,太极拳是为战斗而生,天下之事,最难莫过于与人抗争,太极思维,其智甚广,奇妙无穷。

学拳之路

勤字为第一。太极十年不出门,习练太极,不可太急,非有恒志不能功成。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欲练成太极拳者,必须每日坚持勤练,不可荒废、懈怠。半头而废,诸事莫成。处处可练拳,有空就练拳,每日三、五遍,功到自然成。

第二是体太极拳法精理密,要不断学习太极拳的动作以及功法拳理,逐步深入了解练功的方法和每个招式的实战用途,并通过自己的练习来体会拳理,形成自己的感悟。同时,更要让身体习惯太极拳的动作,学拳不必学文化知识,大脑知道、身体不知道是没用的,必须要在运动中让身体感受、感知,并不断地向大脑反馈,再用意念向肢体传达动作指令,不断地训练形成身体的记忆,养成自然的习惯,才算是学会了。

第三是入道。通过不断地习练,身体形成太极不用拙力的自然习惯,思维观念也会慢慢地随之改变,你会发现自己遇事不会慌张,总能从阴阳、正反、内外、利弊、善恶等等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看待任何事物。不论是练拳修行佛法,还是学习其他知识,我们都是在改变自身的社会惯性,形成圆融周全的思维观念,让自己的生活健康快乐、幸福圆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