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whd991 2018-05-08

老子和庄子都是国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为什么语文课本中却屡屡把庄子的文章列为重点选读,如逍遥游、秋水,而老子的朗朗上口《道德经》却迟迟不见踪影?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高中语文必修四 人教版


首先,老子的文章翻译不一,争议较多。

例如《道德经》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各自的理解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直接语言翻译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抽象解释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与第一个网友解释相矛盾


其次,趣味性大大降低,多涉及哲学辩证,文学性不强。

论道上,老子重视逻辑,第一章就以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思维道出了对宇宙世界的解释看法。这也间接体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辩证的看待强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军队过于精强,另敌人重视不敢大意,反而会失败;树木过于成熟茂盛反而会被人砍伐使用,此所谓‘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对比庄子文章中奇幻的想象,浪漫的诗意,老子朴素的说理论证使其文学性、趣味性大大降低。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老子严峻庄重的神态


再次,情感上的消极,行动上“无为”?

情感上,冷言冷语,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反映天地无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老子国学文风的冷酷,性格上的寡情。

不似庄子的逍遥“无为”,老子对政治的关注,表现老子在用兵之道,君主处事的论说。如‘无为而治’、‘后发制人’、‘以弱制强’等。为君主的谋权划策,可见老子的“无为”,是“无为而为”,“以无为求有为”,不是真的无为。

语文课本为何不收录老子?

红墙内的历史变迁万载,而国学文化依旧长存


《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国学之经典,其深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志成为学者或怀有政治抱负人士往往爱不释手,故望大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国学著作《老子》是你不二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