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深谷的咆哮—崩塌、滑坡、泥石流

 恶猪王520 2018-05-08

1.崩塌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沿坡向下急剧倾倒、崩落,堆积在坡脚形成岩屑堆或倒石堆的地质现象。形成崩塌的内在条件有:

(1)岩土类型。岩性疏松、结构破碎的岩石容易发生崩塌。

(2)地质构造。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坡度大于45度的高陡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此外,一些其他因素,如冻胀、昼夜温度变化剧烈等也会诱发崩塌。

触发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坡体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边脚,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崩塌活动。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倒石堆的形态和规模视崩塌陡崖的高度、陡度、坡麓基坡坡度的大小与倒石堆的发育程度而不同。基坡陡,在崩塌陡崖下多堆积成锥形倒石堆;基坡缓,多呈较开阔的扇形倒石堆。在深切峡谷区或大断层下,由于崩塌普遍分布,很多倒石堆彼此相接,沿陡崖坡麓形成带状倒石堆。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岩土类型: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发生滑坡。

(2) 地质构造: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岩层结构面倾向与坡相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斜坡坡角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可以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5)主要触发因素: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土、石块与水结合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所经之处,片甲不留。1981年7月9日凌晨1时30分,四川大渡河利子依达沟暴发特大泥石流,泥石流体冲毁了成昆铁路利子依达大桥。1时46分,由格里坪开往成都的422次直快列车满载着一千余名旅客,以40余千米的时速在桥位南侧奶奶包隧道口与泥石流遭遇,列车车头和前几节车厢翻入大渡河。经事后统计,此次灾难造成200余人死亡,146人受伤,成昆铁路瘫痪372小时,直接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是世界铁路史上迄今为止由泥石流灾害导致的最严重的列车事故。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①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②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③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沟谷;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