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昵称32901809 2018-05-08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想必大家都看过戏,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尤其是京剧,位列三大国粹之一。而在中国的元代,有一种戏曲形势,叫元曲。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与唐诗、宋词鼎足并立。随著宋朝的灭亡,蒙古人政权的建立,元曲先后在大都(北京)和临安(杭州)开始流传。

元曲这种艺术形式把传统的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糅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相比于唐诗宋词,元曲的风格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也成为普通人喜欢看的一种表演方式。在元代,涌现了很多的元曲创作人,今天就来看看元代著名的而又经典的十首元曲。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这一篇秋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估计很多人闭着眼就能背出来。这首元曲是马致远写的。马致远擅长用叹世超世的形式,愤世嫉俗。他年轻时非常热衷于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所以,马致远一直不能得志,一生几乎都是在漂泊无定中度过的。也因此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长期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秋思。

秋思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的思念。而秋天的草木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这一首小令总计五句二十八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马致远的这样一篇悲秋作品,可以说是让人的情绪悲伤到了极点。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2、【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解析】这首词是马致远寿阳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两部为远浦归帆、潇湘雨夜。读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一副江村渔人晚归图,马致远用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

从这首小令的词句间,可以看出和想象的到,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视点跳跃灵动,像远近镜头一样来回切换,显示出了一种疏淡旷雅、平和静穆的美感。既写出了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了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从马致远笔下描摹出的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来看,他一生羁旅,对宁静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3、【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解析】读完白朴的这首天净沙,是不是觉得跟马致远的那首秋思差不多呢?没错,白朴这首小令秋与马致远的秋思,无论是写法还是构成上,两者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这首曲的题目虽然为秋,而且也写尽了秋意,但却找不到一个秋字。这就像顾城写过的《生活》这篇诗歌一样,全文就一个字网,找不到一点生活的痕迹,却把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这首小令篇幅虽然很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黄昏来临,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可谓是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我们结合这一首和前面三首来看,元曲小令最大的特点就是,像一幅画一样。白朴的这支小令很明显带有词的意境,虽然没有出现断肠人在天涯这类的句子,但却在烟霞朦胧当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宛如静谧的大雪之夜,到处一派安谧,可谓是美到不胜收。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4、【天净沙·冬】——白朴

一声画角谯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解析】刚才忘了说了,白朴这个人生于动乱之年,成长于亡国之邦,七八岁的时候,就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变故。他从小就在兵乱中逃难,在颠沛流离的逆境中,失去母亲,可谓是悲惨至极。他的父亲白华先在金朝当官,后来降宋,最终归顺元朝。从这些处境就可以见得,他的经历非常复杂,这首小令就是白朴以当时的心境为背景创作的。

这首小令,白朴选择了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读完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到,那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这首小令它与他的天净沙秋,在写法上很相近,都是用景物来衬托环境的萧瑟,透过一组自然界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白朴的天净沙秋不仅可以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的体验,从欢快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体现了人内心里的一种变化。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5、【大德歌·春】——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

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

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解析】关汉卿的大德歌有四首,分别是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这一首是春,他以一位闺中女子的口吻,抒发其久久盼望离人归来,而屡屡失望的相思之苦。

从古至今,重团聚、怨别离,成了人们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曲赋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少妇看到春天来了,杜鹃叫了,声声响在少妇耳旁聒噪,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你特么走的时候不是说好了吗,到了春天就回来,现在春天都已到了,猫都下崽子了,却不见你的踪影,挨千刀的,赶紧回来,老娘一个人在家寂寞难耐。

从这一小令中可以看出,女子在翘首期盼在外的丈夫赶紧回家,但盼望归盼望,没回来还是没回来啊。这首小令以春季思念远方未归的任,表达了一个闺中少妇内心哀怨的怅惘情愫。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6、【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解析】这首小令是元代伟大戏曲家关汉卿所作,他用代言体的手法,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离别相思。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不要妨碍我的视线。然而你的身影我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你真的走远。

这首小令写的也是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子送别情人时,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在送别后,他的心上人仍停留在女子心中难以忘怀,这种情愫令人痛苦欲绝。想登高眺望他离去的背影,但终被关山阻隔,更让人肝肠寸断。

读完这一首小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女子心中哀婉凄绝,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跃然纸上,关汉卿入木三分地写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别心上人时的情态和意绪,似乎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如同现在的男女一样,心里爱着对方,却不敢说,说了,又怕被拒绝,到最后连朋友的都没得做了,失去朋友还伤了自尊。这大概就是现实当中,很多男女的真实心情吧。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7、【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析】张养浩是元曲的名家,他是一个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官员。天历二年,因关中旱灾,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在赈灾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当时人民的深重灾难,心中感慨叹喟,愤愤不平,于是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这首小令就是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的,大家应该在课本上都学过。

这首诗写的是,张养浩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心有感伤。他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这里曾是六朝古都,以前是何等的繁华昌盛。可是,昔日繁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残垣断壁,到处一片破败。张养浩看了,踌蹰伤心。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以前是多么繁荣昌盛,可现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而现在,崇高华丽的宫阙已经荡然无存,到处一片破砖烂瓦,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所谓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读这首小令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张养浩把胜负、功名、生死,都看成了一场华丽而虚幻的美梦,梦醒了,一切都消失了。而最难改变的就是,无论王朝是兴还是亡,最苦最难的都是老百姓。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8、【蟾宫曲·梦中作】——郑光祖

半窗幽梦微茫,

歌罢钱塘,赋罢高唐。

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妆,

依稀闻兰麝余香。

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解析】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名气非常大。但他主要在南方活动,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泰斗。

这首小令的题目为梦中作,其意思写的似乎是一场梦。窗儿半掩,幽深的梦境朦胧迷茫,好像苏小小的歌声刚刚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欢会在高唐。夜风吹入轻罗帐,透过疏朗的窗棂,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着纱窗,面前隐隐约约出现了她淡雅的形象,仿佛还能闻到她那兰麝般的余香。这一切都唤起了我的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从全篇内容来看,这首曲应当是出梦后回忆时所作。看来这并非作者留梦心切,也不是神智恍惚时产生了错觉,而是他知道相思了无益处,才故意给这件事,披一件梦的外衣。然后才以婉丽的笔墨,借幽梦写情愫,欲处处掩抑心灵的伤口,具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朦胧美。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9、【庆东原·忘忧草】——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

劝君闻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

那里也良谋子牙?

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解析】白朴的一生很坎坷,在他年幼的时候,便遭受到了战争的祸害。后来长大成人,对侵略者的残暴行为一直不能释怀,后来又遭受妻离子散,这些都造成了他一生不愿做官的事实。白朴一生虽然一直以归隐自居,但却无法对残酷现实熟视无睹。但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而言,归隐田园可以放浪形骸,可以与世无争,可以自由自在。而这首小令,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作的。

读罢这首小令,我们可以看到,白朴的心里意境是这样的:看看忘忧草,想想含笑花,劝你忘却忧愁,趁早离开官场。能言善辩的陆贾哪里去了?足智多谋的姜子牙哪里去了?文韬武略的张华哪里去了?千古万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渔人樵夫们一夜闲话的谈资。

忘忧草这篇小令是叹世之作。叹世是中国古代文人长写不疲的题目,尤其是南宋词,许多篇章包容有山川之叹、家国之叹、身世之叹。而元代的元曲家继承了这一题目,不过,元代文人雅士的叹世,大多都是跟自己的身世有关,这一篇就是这样。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10、【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解析】王实甫是元朝杂剧名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这首曲词描写的是女子思念夫君时的心绪,说的是离别。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古往今来,思念是一把刀,也是一种病。读罢这首小令,我们品尝到一个女子绵绵的思念之情。独守闺房妻子,对远方的丈夫充满无限情思。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悄无声息的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但忧伤又怎么可能抑制得住。这个时候,一个伤心累累,泪痕重重,身躯瘦损,衣带宽松的闺中少妇,已经慢慢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她是如此的寂寞,又如此的楚楚动人。

元代杂剧经典小令十首,清远的格调,独领了风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