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广陵:偶遇扬州教案遗址

 老苞米的书屋 2018-05-09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己选择城市,自己选择路线,自己选择景点,自己把握时间,这样的旅游被人称为“自助游”。
    一连三年,我都以“自助游”的方式,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样的旅游方式很适合于我,一是不受约束,二是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此种状态,满足了我这个“资深”的“街溜子”的愿望。
   “街溜子”是小时候,父亲送给我的“雅号”。东北人称“街”为“该”,“街溜子”就是指那种终日游手好闲、四处乱逛的人。北京人叫“胡同串子”。
    现在,我还想象出自己小时候的模样——穿着破旧的小蓝褂子,双手插在裤兜里,细细的脖子支棱个大脑袋,大眼睛叽哩咕噜乱转。一到星期天,我便经常出没在长江路和珠江路一带,走街串巷瞎逛。那时候,长春有许多当年流亡的白俄留下的住宅,有的建筑上有精美的雕塑,多是外国女人和小天使……
  父母是不会给我提供逛街经费的。我坐电车的钱都是捡废铜烂铁卖给收废品的积攒下来的。手头宽裕时,还可以买一毛钱的水果糖,一边含着一边逛。
   我想,我爱逛街和喜欢老建筑的习惯,就是在幼年时形成的。
 
  这次来扬州,最让我感到惬意的事,就是避开喧闹的大街走僻静的小巷,看老建筑,期待那种不期而遇的惊喜…… 
 
 
   从徐州乘大巴到扬州,坐了六个小时的汽车,找到旅店休息了一会儿,见时间还早,便与朋友开始逛街。
  
繁华的商业街我肯定是不肯去的,一是没有女人般的购物欲望,二是觉得浪费时间,只捡那古街的小巷,穿来穿去,体味属于我的乐趣。我不敢说自己高雅,有的只是一个少年时形成独特癖好而已。2014年,小弟弟陪我去了一次江南,回来对人说我,专门喜欢看那些“嘎拉古气”的地方。“嘎拉古气”是东北的方言,意思与稀奇古怪差不多。言外之意,他对此很不屑,我喜欢去的地方他丝毫没兴趣。
   我与朋友没有目标地走到一条名叫“皮市街”地方,在田家炳实验中学对面,发现了一幢破败不堪的旧建筑。从远处就看见那建筑的院墙上有红底白字的标识,断定那一定是座有故事的建筑。
   马上取出挎包里的相机,先拍了一张照片。
 
 
  走至近前,心里掠过一阵惊喜——这幢建筑非常了得,竟然是“扬州教案旧址”!
  由于有爱读书的习惯,对扬州教案这一曾经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有点儿印象,只是事件的具体内容已经忘却了。
  温故而知新。
  就是因为路遇这座老建筑,当晚我在旅馆里在手机上查了一下与扬州教案有关的资料,重温了一下发生在148年前的历史事件。
 
 
   这座建于148年前的基督教堂,大门紧闭,而且上了锁。
   这两扇门板的后面藏着一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历史事件。扬州教案的起因是一个叫金缄三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他在扬州买下了辕门桥旁边的三义阁,设立了一个育婴堂。
   清同治七年(1868)8月22日,星期六。这一天傍晚时分,位于扬州辕门桥旁的三义阁被成千上万的扬州民众重重包围,人们挥舞刀棒,投掷砖块,闯进屋内,抢劫财物。这在历史上被称为“扬州教案”。教案发生的原因,据说是法国传教士金缄三在三义阁管理育婴堂时,虐死中国婴孩。扬州民间风传,金缄三在三义阁私藏中国婴儿,到了夜晚就取其心脏烹而食之,或者取其眼睛制成药物,从而激起民愤。
   至于死婴的数字,一说四十多名,一说二十多个。
 
 
   这是金缄三的塑像。
   关于金缄三,资料上是这样记载的。金缄三(1829-1890),法文名字叫josephseckinger,汉名叫做金式玉,字缄三,法国亚尔萨斯人,1853年加入耶稣会。1861年來到中国,先在上海学习汉语,然后在南京负责传教活动。开始是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育婴堂,后来在苏皖一带建立许多教堂,1890年病死在安徽五河县。
   至于金缄三与扬州教案的关系,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从1867年12月到1889年7月,扬州天主教育婴堂共收养婴儿2414名。可以想象,当时扬州民间遗弃婴儿的现象有多严重。因许多被遗弃的婴儿大多都有疾病,死亡率高是必然的。育婴堂婴儿接连死亡的消息传出后,扬州人对此颇有疑虑,积久生愤也是必然的。
   育婴堂的婴儿死亡事件,是扬州教案的导火索。
 
 
   这是我所见到的皮市街教堂顶部,虽然被树木和枯藤遮住,但是破败之象依然可见一斑。
   当义愤填膺的扬州民众前往三义阁驱逐金缄三时,金缄三并不在扬州。这一来,事件便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愤怒的人群便转而涌向皮市街教堂,那是另一个传教士的住处。
   碰巧的是,就在这一年8月初,英国内陆会传教士戴德生来扬州皮市街租赁房屋,设堂传教。同来的还有玛莉亚、童跟福、路惠理、李德等人。戴德生等人寡不敌众,逃往扬州府衙门要求保护。戴德生身怀六甲的妻子玛莉亚被迫跳楼,胎儿流产,腿骨摔伤,狼狈不堪。戴德生一行为了避难,乘船逃至镇江。
 

   这是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年轻时的照片。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是中国内陆会的创造人。
 
 
这是晚年的戴德生和他的妻子玛莉亚的照片。
 

这是戴德生与内陆会(传教组织)同工友合影。中间坐藤椅者为戴德生。 
 
 
   走至近前,拍了一张教堂(也是戴德生的旧居)的顶部。二楼的窗子玻璃已经破碎,墙体已有裂缝。给人以岌岌可危的感觉。
   后果很严重,英国很生气。
   扬州教案发生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率军舰四艘,士兵数百,进逼南京,进行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和他的继任马新贻接受了麦华陀的要求,罢免扬州知府,答应赔偿损失。
1868年11月28日,扬州教案以修复被毁的住宅、门前立碑、保护教堂、惩罚肇事者、邀请传教士返回扬州为代价,才将事情了结。
 
 
   这是皮市街教堂残破院墙的局部。
   为什么说扬州教案是一件影响很大的历史事件?因为它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三义阁开始的驱逐外国传教士的事件,中国称为“扬州教案”,西方称为“扬州暴乱”。
   它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长江流域最早的一次反对外国教会的风潮,而且差一点儿引起新的中英战争。在扬州教案之后,芜湖、丹阳、南京、无锡、九江、武穴、宜昌等地相继发生了捣毁教堂、驱赶教士的事件,史称“长江教案”。
 
 
   这是皮市街扬州教案旧址临街的二楼的另一扇窗子,玻璃全无。
   一百四十多年过去了,如果没有这个老建筑,有谁会记起在这里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
   老建筑存在的意义,不完全是展示前人的建筑艺术及生活形态,其实它更是记录历史绝好的立体载体。站在这个教堂前面,关于扬州教案的一切,往往要比教科书要更为生动,更为直观。
 
 
   这是扬州教案旧址的另一幢楼房。外观看似比前一幢要好些。同样,在它的墙体上,也有“此房是危房,请行人车辆注意避让”的提醒告示。
   关于扬州教案的是非曲直,我无法评说(尤其这件事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我来说,一个外地游人,只是知道这个建筑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大概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就可以了。
   资料上说,
扬州教案旧址占地约800平方米,1950年以前一直是内陆会教堂。1950年被政府接管,成为扬州师范学校宿舍,分别租给10多户居民居住。1990年落实宗教政策,产权转给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继续由房产局安排的12户居民居住。现存两幢南向二层楼房及水井一口,前楼面阔三间,后楼面阔五间,楼房基本保持原样,至于两楼间的教堂原址已改建为平房。原大门仍在,门前碑已不存,另在两楼前东墙开了便门。现为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我拍下的扬州教案旧址坍塌的后墙。百孔千疮,愈加显得破败不堪。
   扬州教案旧址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据扬州当地媒体报道,
2015年7月14日,当天傍晚6时40分左右,伴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位于扬州市皮市街田家炳中学对面的古建筑发生坍塌,停放在附近的一辆面包车被砸坏。事发次日,现代快报记者赶往现场看到,涉事房屋周围已经被警戒线封锁。发生坍塌的是一栋二层砖木老宅的后墙,其后墙倒塌后,砖头散落得到处都是,被砸坏的面包车还未挪走,现场一片狼藉。
 
 
   这是我将上面的照片局部放大后的样子。很显然,这座古建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会轰然倒塌,化为砖石瓦砾。
   一座古建为什么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和修缮,当地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记者就清代古建坍塌事件,采访了市文物局的负责人。
该负责人称,教案旧址曾被作为公租房分租给当地10多户市民居住。如今,租期已经结束,大部分租户已经离开,只剩下两三户还住在里面,但他们不愿离开,这也成为旧址修缮面临的最大阻力。“我们方案做了,也通过了,主管单位资金也筹措到位了,补贴发放下去了,但是就是没办法动工。还没等你动工,这些租户就以住在里面为由要拆迁补贴,实际上,这是一种租赁关系啊,房屋的产权又不属于个人。”谈及文保单位修缮遭阻,该负责人如是说。
   7月31日,在扬州教案旧址再次因雨水浸淋发生墙体坍塌后,现代快报记者再次找到扬州市文物局上述负责人,但他不愿再对此事多说什么。不过,扬州市文物局局长冬冰却明确表示,事情发生后,扬州市文物局已经找到房屋的主管单位,要求对方加快协调,争取尽快对扬州教案旧址进行修缮。但对于修缮工作究竟何时能够启动,目前仍没有一个具体的日程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