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西路1400弄内的上海市儿童医院建筑

 午后骄阳 2021-01-19

上海市儿童医院是上海著名的医院,坐落在北京西路1400弄内,占地面积约25亩,年纪稍长的上海人知道,这里原来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约1990年,第六人民医院迁到宜山路新址后,儿童医院从原来的康定路2号迁到此地。不少人问我,北京西路1400弄的医院建筑历史上是什么机构建设和使用的,这就有一点说来话长了。在1947年的地图上,这里标注的使用机构是“内陆会”,那么,这个“内陆会”又是什么机构呢?实际上这个“内陆会”的全名叫做“中国内陆会”,英文名称叫做“China Inland Mission”,是西方基督教深入中国内陆传教的基督教教会机构。

▲ 北京路原上海市儿童医院。原来的门开在新闸路1531号内陆会和医院

戴德胜(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出生于英国约克郡巴因斯力,父亲开了家药房,年轻的戴德胜在药房帮工,也学会了诊病、开药方。据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了一本最早进人上海的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ter Henry Medhust,1796-1857,是上海仁济医院的创始人,也是上海近代史上著名的侨民)写的《中国》,于是萌发了对中国的极大地兴趣。书中提到中国严重的缺医少药的现实,并提出,为了传布福音,改善中国人的生活,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开设医院,治病救人是传教最好的办法。于是,戴德胜开始自学医药方面的知识,而他家开设药房,学习起来更得心应手。

▲戴德生的一生,长期穿着中装

1854年3月,经过半年多的海上漂泊,戴德胜来到上海,第一件事就是拜访了他仰慕已久的麦都思。这一年底,还只能讲一点点夹生的上海话的戴德胜闯进上海城里,见到了小刀会头目刘丽川、陈阿林等,他力劝小刀会向英国、美国投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据说,广东帮头目刘丽川已被劝服,但是,福建帮头目坚决反对,这件事情刚刚开始就结束了。不过,戴德胜的胆魄与远见在侨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他以后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当时中国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条约和协定,外国人应该居住、生活在通商口岸的租界里,如果要离开城市外出,规定“以一日往返为限”,即侨民离开上海,必须当日返回,所以教会只能在通商口岸城市建立教区,进行传教。但是,戴德胜年轻气盛、趾高气扬,根本不听劝阻,许多次打扮成中国人深入上海周边地区,英国领事馆也许多次劝告,他依然我行我素,屡教不改,最后,领事馆警告他,如再次越轨,将被处以500元罚款,并逐出中国,永远不得踏进上海,他才有所收敛。不久,他离开上海,去了宁波。

▲ 1904年内陆会壹元代价币

1860年,戴德胜回国,开始向英国人介绍中国的情况和到中国传教的必要性,通过活动,戴德胜还募捐到不少的经费,在他的鼓吹下,至少有几十名传教士主动报名,要求到中国内陆传教。1865年,“基督教中国内陆会”正式在英国伦敦宣告成立,顾名思义,“中国内陆会”深入中国内陆传教的基督教组织。1866年戴德胜带领20名传教士奔赴中国。

▲ 海班明在伦敦街头为中国內地会演说募款,图片来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 1866年随戴德生一起来华的宣教士,图片来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中国丢弃、虐杀女婴的现象十分严重。186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金緘三(Joseph Seckinger)在扬州创办育婴堂,收养弃婴,而民间传言,育婴堂有虐待、虐杀婴孩的行为,激起民愤。就在这年的8月,戴德胜也来到扬州,租借民房,建立教堂。扬州不是通商口岸,外国人不得擅闯,扬州地方官要求戴德胜立即离开扬州,而戴德胜我行我素,表示坚决不离开扬州,于是,双方发生冲突,结果是教堂被毁,戴德胜受伤,史称“扬州教案”。后来通过调停,11月7日双方达成协议,对参加闹事的中国人照例惩办;赔偿戴德胜等人经济损失、养伤费用等1228两、银洋270元;并由扬州府在教堂门口勒石(就是把扬州知府的告示刻在石碑上,竖在教堂的墙边),严禁百姓干扰教堂活动。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地方政府的勒石就是地方法规,所以,扬州府的勒石,实际上就是承认戴德胜教堂的合法性。当然,“扬州教案”后,戴德胜的名声大噪,成为侨民中的“英雄人物”。

▲ “扬州教案”旧址,图片来自13773pijzed

中国内陆会发展迅猛,为了进一步发展内陆会的势力,扩大影响,戴德胜改变了内陆会以英国传教士为主的方针,把它改变和发展为跨国别、泛宗派的国际性基督教组织,人员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系国家,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北欧国家;另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传教士的中国化,要求传教士在生活、起居、饮食、语言、举止方面尽量与中国人保持一致;同时,与其他教会不一样,该组织注重传播福音,就是强调把耶稣的福音传到中国各地,而不追求发展信徒的数量。使内陆会成为外国在华最重要的基督教传教组织之一。

▲ 1891年中国內地会宣教士合影,图片来自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中国内陆会的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美国、澳大利亚多国设立分会,该组织是针对中国而设立的跨国别、泛宗教的教会,1872年,在上海设立总办事处。各国的传教士达到上海后,必须在上海接受半年以上的语言、仪礼及中国文化、历史的培训和教育;当然,已经深入中国内陆的传教士,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回上海汇报工作,治病疗养。内陆会获得一笔不小的捐赠,约1874年,内陆会购进虹口美租界吴淞路的土地约16亩,建设内陆会总办事处自己的会所,全权代表伦敦总部联络中国各地的内陆会分支机构。我手头有一张20世纪初发行的上海明信片,英文说明为“China Inland Mission”,就是“中国内陆会”。照片上见到的建筑有两幢,均为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的西洋建筑,一幢为二层,另一幢为三层,均设计有宽敞的相通的内廊。那幢二层建筑是内陆会的办公用房,三层的建筑部分用于传教士的培训用房,一部分就是传教士的疗养院。中国内陆会留下的影像不多,即使有人看见过这张明信片,也不一定知道照片的拍摄地点和内容,所以,这张明信片略显珍贵,而识读这张历史照片就可以讲一个上海故事。

▲ 基督教中国内陆会在虹口吴淞路的房子

进人20世纪后,内陆会的发展更快,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郭卫东主编《近代外国在华文化机构综录》中说:中国内陆会“至1920年,该会的在华教地已达397955平方英里,并建差会总堂246座,正式教堂1177座、布道区1589处,发展中国教徒11520人、创建医院17所、药房107处……”,而30年代的统计,内陆会传教士占在华传教士总数的23%,也就是说,在华的外国传教士中,每4位传教士中,就有一位是内陆会传教士。

▲ 1918年地图上内陆会在虹口吴淞路,该位置相当于现在的虹口区业余大学

内陆会是一个庞大的基督教传教机构,总办事处设在上海,在“内陆”的许多城市设立分部或办事处,上海承担的任务和业务十分繁忙,每年,会有许多内陆会传教士到上海治病疗养,设在虹口的总办事处建筑建造于18世纪70年代,房屋超期使用,房子陈旧,设备老化,内陆会面临选择,要么将老建筑拆除重建,要么,另外找一个地方,迁至重建,据说,内陆会考虑到虹口已经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而且,这里已经是日本人的“天下”,估计有数万日本人麇集在吴淞路一带,他们不愿意与日本人为伍,于是决定迁至重建。1928年,内陆会购进沪西新闸路1531号土地约45亩,1930年先后建造了内陆会办公楼、传教士宿舍、医院(China Inland Mission Hospital)、疗养院等,还在新闸路大门的东侧,即新闸路1517号建造“内陆会福音堂”(Shanghai Free Christian Church)。

▲ 迁址后内陆会地址是新闸路1531号

新的内陆会占地面积约40亩,东面作为医院和疗养院,西面是办公区,不过,刚建成不久,内陆会就把西面的办公区租给了培明女子中学,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包括培明女子中学校舍在内的内陆会产业全部被日军接管。1945年抗战胜利后,内陆会收回产权,西面的区域仍然有培明女子中学租用。

1939年,内陆会购进地丰路(乌鲁木齐北路)土地2.7亩建造内陆会传教士专用教堂,英文名称Shanghai Free Christian Church(Evangeical),没有中文名称,当地人称之为“地丰路教堂”。

▲ 新恩堂在迪化北路号(今乌鲁木齐北路号),图中SHANGHAI FREE CHRISTIAN CHURCH(EVANGEICAL)即为新恩堂

建国后,中国内陆会撤离中国,这里的产业分别由宗教、教育、卫生部门接管,原来的培明女子中学仍然归学校使用,就是现在的培明中学(新闸路1609号),1956年,原来的内陆会医院址作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由于新闸路大门交通不便,就在原来南面的围墙开门,改从北京西路1400弄进出。1990年,第六人民医院迁到宜山路新址,这里就成了上海市儿童医院。地丰路教堂于1962年取名为“新恩堂”,“文革”中停止宗教活动。1984年大修后对外开放,作为怀恩堂分堂,不过,人们任然习惯称其为“新恩堂”。2004年,新恩堂被公布为静安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并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新恩堂
文章来自《静安档案》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