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灭亡前尚存40万军队,崇祯为何不选择南迁,以图东山再起

 山地之仔 2018-05-10

强壮的自己

崇祯帝殉国不久,多尔衮统率12万清军入关,不到一年时间就招降了各地明军40多万人,这表明明朝灭亡时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有着不小的家底。清军中满洲八旗兵只有七万人,其他都是汉军和蒙古八旗,李自成的闯军虽号称30万,除去老弱病残,真正的壮年士兵也就十多万人,明朝军队在数量上依然占有优势,完全有可能东山再起。

如果崇祯不死,大明皇帝就是明朝军民抗击外寇的一面旗帜,吴三桂也不会陷入降顺还是降清的尴尬之中,清军也不会轻易入关得了天下。实际上,清朝定鼎中原后,明朝将领拥立的南明小朝廷在清朝的眼皮底下存在了18年之久,期间掌控的军队数量一度达到三十万人。

在南明18年历史上,最有作为的要属隆武帝和监国鲁王,这两位都有志于恢复北方失地,也做了很多努力,但鲁王政权和隆武政权为了正统性之争,互相倾轧,最终兵戎相见,南明的实力过多的消耗在内部斗争之中。崇祯帝南迁的话,南明政权就不存在正统性问题,对于明朝将领的凝聚力也非皇族支系可比,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军事资源用于北方的抗清战争,依托长江天险,最坏的结果也可以与清朝划江而治。

明太祖朱元璋最开始就是定都南京,朱棣迁都之后,南京一直作为明朝的留都,保留了完整的官吏机构,一切都是现成的,对于崇祯帝来说,完全可以拎包入住,明朝的行政可以很快重新运转起来。南迁意味着继续生存的机遇,为何崇祯帝要白白放弃,选择君王死社稷呢,难道真是为了所谓的名节吗?显然不是。

平民百姓尚且惜命,何况帝王,崇祯帝并非不想南迁,而是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他南迁。东林党是迁都的最大阻碍。这些来自江南的地主士绅阶层,所考虑的并不是明朝的生死存亡,而是他们自身的利益。江南地区的田亩、工商业基本都被这些官员的宗族把持,如果崇祯带着庞大的明朝政府南迁,势必对当地宗族的既得利益产生严重冲击。另外,明朝政府如果继续在北方抗击清军,对于江南士绅来说,可以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所以只要有人提议迁都,反对最坚决的一定是东林党人。

东林党官员并不担心明朝灭亡,李自成来了,他们投降了大顺,多尔衮来了,他们又投降了清朝,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老板换了,给谁打工都一样。其间也有大臣提议,让太子前往南京监国,来作为明朝政权的备份机制,但崇祯帝害怕太子在南京自立为帝,自己一不留神成了太上皇,对于太子监国南京的方案,崇祯一开始就拒绝了。

崇祯明显低估了李自成闯军的发展势头,崇祯十四年时,李自成还被明朝打的找不着北。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以明朝惨败结束,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吴三桂带领明军残余退守宁远。随着洪承畴投降清军,孙传庭战死潼关,崇祯一时无将可用,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却发展迅猛,明军受粮饷制约,无力调动更多军队。

崇祯十七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接连攻下太原、大同重镇,三月十一打到张家口,四天后直逼居庸关,两天后已经兵临西直门,大顺军完全是破竹之势。李自成如此顺利,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未能进行有效的兵力调动和阻截,大顺军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崇祯完全没有预料到两个月前还在千里之外的李自成,会这么快兵临城下,此时河北一带已经是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崇祯再想南迁已经是不可能了。

尽管崇祯帝对于南迁一事优柔寡断,迟迟下不了决心,但山东官员还是早早的为南迁准备好了近百艘大型海船,北京到南京路途遥远,陆路行动迟缓,水路是最佳选择,但迁都并不是简单的搬家,涉及的人数众多,迁与不迁的意见短时间内难以统一,路上的食宿、安全问题也需要沿途官员周密筹备,这都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崇祯帝已经穷到连军饷都发不出了,哪还有钱搬家,于是南迁只能无限期拖延,直到把明朝拖入灭亡的深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