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傣族宗教信仰的变迁

 颐源书屋 2018-05-10

人类自古就有很强的宗教情结,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又有着多种宗教信仰。傣族先民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一样,最初的宗教信仰来源于大自然中虚幻出的各精灵与鬼神。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部落小国以“勐掌”(汉译“乘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标志着傣族先民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民族),宗教信仰也开始趋向统一,“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树神”、“谷神”……等自然界诸神成为各地傣族普遍崇拜的“神”。

公元1世纪中,“勐达光”举国归附汉朝后,傣族集体受到汉朝文化的影响;汉朝的等级文化传入傣族地区后,与傣族的自然界崇拜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披勐”(地方神)、“披曼”(寨神)、“披恩”(家神)等各级“神”崇拜。

公元5世纪中,中国内陆王朝失去对云南高原的控制后,各地傣族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小邦,“披勐”、“披曼”、“披恩”是傣族各阶层维系社会的信仰体系。

村寨创建人死后附在榕树上成为“披曼”(寨神)↑

公元8世纪初,傣族再次崛起并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傣族统治者为了统治需要,支持唐朝来的大众部佛教(北传佛教)游僧在王城附近修建了若干个寺院,大众部佛教开始在傣族地区小范围流传;但傣族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并没有改变普通傣族民众的原始宗教信仰,连“蒙舍龙”统治者自己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披勐”祭拜仪式。

公元10世纪初,“蒙舍龙”政权崩塌后,王城所在的洱海盆地及周边地区成为云南高原各民族角逐的场地,傣族逐渐退出这一地区;其它各地傣族回归到以“勐”为单位的独立状态;“披勐”、“披曼”、“披恩”依然是傣族社会最主要的“神”。

公元12世纪,逐渐南迁的傣族与南边的孟人接触增多,孟人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开始进入傣族地区;但当时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上座部佛教修行者在傣族社会中还无立足之地、只能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林里。那时,傣族传统观念与外来佛教思想无法兼容,原始宗教与上座部佛教对立非常严重,“勐泐”(西双版纳)的文献记载中还有“诏勐”(地方之主)帕雅木底与佛主作对的故事,说帕雅木底让佛主吃屎,佛主不得去吃蜜蜂屎。可见,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之初,也曾遭到傣族社会的抵触。

公元13世纪,原始宗教与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对立得到改善,同时获得了傣族统治者的认可;其相对完善的思想体系成为傣族统治者维持社会体系的工具,上座部佛教利用傣族统治者的支持迅速传播,傣族民众逐渐接受了上座部佛教。自此之后,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同时成为傣族民众的普遍信仰。

南传佛教寺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