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Zhanggx 2018-05-10

2018年5月5日,在这个立夏时节,“光与幻:张朝晖水墨展”于798 ICI LABAS艺栈空间如期而至。张朝晖作品中的光,不是灯光的投射,而是通过中国传统的“留白”营造出透过画面与笔墨的时空光束,它含蓄却真实,在简单的黑白灰之间连接心灵的此岸与彼岸,以笔墨为舟,在意象与抽象之间畅快游走.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春缈图-69x135cm-2011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海-126x69cm-2012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矩阵系列-114x93cm-2012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构成研究-134x70cm-2013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春潭醉无边-127x65cm-2011

通过水墨光感的表现,构成一种幻影弥散的视觉效果——这大抵就是“光与幻”的基本形态。正如本次展览策展人王萌所言:“光感”是张朝晖在水墨中表现的视觉主题。如何以水墨的方式去表现光和光感,又如何在抽象化的“光感视觉”中去对位自我感知与时代方向,从而形成一种个人语汇与文化语境的张力,张朝晖近期的水墨实践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体验和深化提供了可能性。

“透光”是张朝晖选择的一种水墨的基本语法,他从文人画的“留白”中找到了画面生成方式的基因起点,在实验性水墨的“新经验”基础上连接“光效应艺术”的基本思路,由此形成了张朝晖式的从“留白”到“透光”的水墨语法,从而形成一种在水墨的独特媒介上显现的“光与幻”的体验。光的肌理、光的能量、光的限度、光的经纬、光的线域、光的矩阵、光的密度、光的缝隙,……,这一些列“与光有关”的视觉命题成为张朝晖使用他那独特的“象征性语法”所要诠释出的视觉形态,由此构成了他在艺术上的水墨语汇。也许是受“极少主义”对事物“物性”和哲学的“观念属性”启发,张朝晖回归到了水墨媒介的基本属性,这并非要沿袭“传统笔墨”的“笔法”与“墨法”的程式,而是直入“水墨”的本体,他选择了充分使用“水”,让“墨”在“绘画性”的用笔中去与纸相“融”的方式。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光无限-137x70cm-2013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构成研究-134x70cm-2013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光斑系列-70x45cm-2014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弥漫-108x69cm-2013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无题-68x68cm-2014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光与线-143x101cm-2014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云山-67x81cm-2011

从泼墨到留白,从逆光投射到其山水系列营造出的“气流感”,从线条与水墨之间的晕染到结构与构成的空间建树,张朝晖熟稔的在纸上编织着他的水墨幻影。而从抽象到意象,将传统语言如此自如地置于当代语境,也与其本人的艺术经历息息相关。正如策展人所言:“张朝晖是一个学者型艺术家。”多年的艺术史研究及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策展积累,成为张朝晖创作与创新的知识体系及来源,也赋予他全球语境下的创作视野。而东方的意蕴与生活情结,更成为其画作的灵感源泉:“走过江南园林和庭院,透过那些窗格而落入眼帘的投影,这些微妙的光线和构成,都给人特殊的感受,”艺术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张朝晖的水墨形态张朝晖的水墨形态张朝晖的水墨形态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展览现场

张朝晖的水墨探索,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自如感。正如现场嘉宾水天中先生所评:他的作品并非试图延续前朝文人的笔墨和气韵,而是另辟蹊径的开拓了空间和光影的感知。这便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东西方创作的界限,令艺术家更加自由的游走在结构与笔墨之间,这些微妙的水墨语汇创造出一种虚实变化的“光幻体验”,一种来自水墨本体语汇的“柔软性”贯穿其中,构成了光的渗透和光的语汇。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交流会现场:水天中,张朝晖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交流会现场:石建邦,王萌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观看展览的水天中先生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展览嘉宾合影

张朝晖的水墨形态

左至右:艺栈空间负责人丁韵秋,批评家水天中,艺术家张朝晖,艺术总监石建邦

于是,黑白灰的水墨探索带来了全新体验的“光与影”、“境与幻”,而就在798 ICI LABAS艺栈空间,等待观者的体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