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由心 ——朱振庚绘画艺术评述 【欢迎继续阅读下半部分】 线描 朱振庚线描作品的题材主要是人物。按,此处,当对线描、白描两个概念略作甄别。白描旧称“白画”,指工笔重(淡)彩上色之前的线描底稿或古代画工所本之“样”稿,此称谓由作画工序的角度而来。而线描是从绘画语言的角度下的定义,即以线完成的作品。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语汇之一。以线造型,是中国画画家绕不过去的课题。以手法而言,线描放则可与意笔相接,收则可与工笔同体,其对中国画画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朱振庚的线描是他的速写感觉与意趣(本质上是造型的感觉与意趣)的延伸,不同之处仅在工具与材料。朱振庚画线描,是每日的即兴。视画线描的过程为完整独立的创作过程,此也与速写同。因此,朱振庚的线描的品质不让其它作品,其意趣所在令人会心。 朱振庚 人像 34×26.7cm 纸本水墨 2000年 朱振庚 人像 34.5×37.5cm 纸本水墨 2001年 水墨 朱振庚水墨作品的题材包括人物,山水及少量的花鸟。这类作品的时间上限起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时间下限则至于其去世的2012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主要的水墨时期又有两个,前一个时期是1986年至1989年,后一个时期是1998年至2012年。 朱振庚 残片系列-肖像一 39.2×25.5cm 纸本水墨 2008年 前一时期又可称华侨大学时期,这个时期朱振庚从水墨开始其人物画的新尝试,画了大批变形或几近于抽象的水墨画作品。代表作有《传说》、《贯休》、《头像系列》等。朱振庚后来作品的若干种形式语言样式,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奠基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将被画物象的客观形打散,平面化,令其进一步服从于绘画形式语言的需要。这样,由客观物象所提示的因子是否在形式语言上构成了画面最佳的视觉效果,就被置于画家创作作品时的首要位子。在这里,朱振庚已然腾挪出中国画传统美学“形似”、“神似”等范畴,而开始探问中国画绘画形式语言的本体问题。其意义在此。 朱振庚 30年代知识分子 34.4×20.3cm 纸本水墨 2004年 1998年至2012年,是后一个水墨时期,这个时期不是完整的,它被分置于朱振庚写意重彩各个系列作品创作的间档中,但它又是长期的。要之,朱振庚在写意重彩作品创作的间歇中,不断地以水墨作品回溯文人笔墨的传统。这是朱振庚利用传统资源生发自己的创作的智慧所在,写意重彩的画学渊源之一就是文人笔墨的写意传统。朱振庚这个时期的水墨作品以“仿”作为主,题材有戏剧人物,古装人物,现代人物及一定数量的山水。 彩墨 朱振庚的绘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彩墨作品。这类作品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而至2012年。按,彩墨是中国画作品从绘画材料的角度分类而产生的概念,此概念起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对于元、明、清以降文人画“水墨为上”的传统绘画观,部分中国画画家在现代西方绘画影响下,着手改良中国画,着眼点之一就是将西方色彩引入水墨画,彩墨画由此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彩墨作品有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林枫眠的大部分作品等,其与写意重彩的区别,要言之,在于其用色,从绘画语言上讲,仍属于文人笔墨语言,是笔墨传统“用墨”语汇的拓展。朱振庚的彩墨作品是处于他的水墨作品与写意重彩作品中间形态的作品,朱振庚依此,退可精言笔墨,进可激扬重彩,因而这类作品是研究朱振庚写意重彩绘画作品的津梁,舍此便有碍于全面解读朱振庚的绘画艺术。朱振庚彩墨作品的题材包括戏剧人物、古装人物以及由民间年画、绣品等变化而来的门神、仕女等等。 朱振庚 怪兽图 46.2×34.4cm 纸本彩墨 2008年 写意重彩 写意重彩作品是朱振庚所有绘画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朱振庚绘画作品在拓展中国画语言方面的学术价值。这类作品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贯穿整个九十年代,而至2012年。 朱振庚 蓝色仕女 50×41cm 纸本重彩 1995年 朱振庚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彩墨画的实践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壁画及民间灶头画剥蚀效果的启示,开始在作品中尝试颜料厚涂以及将粉(白色)作媒介剂与水墨结合。初起阶段的作品是一些人物小品。至1990年,朱振庚画出《戏曲人物》系列作品,写意重彩作品的范式才得以成型。而将这类作品以“写意重彩”冠名,要迟到1995年在武汉长印美术馆举办的第一回写意重彩画展。按,写意重彩,顾其名而定其义,其以重彩区别于意笔水墨,又以写意区别于工笔重彩。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系统中一种新的语言样式。从另一角度而言,写意与重彩的结合,是文人画系统与工匠画系统在绘画语言上的一次新的整合。就历史而言,文人画从标榜画人“胸次”开始,主张写意,进而发展成以“水墨为上”的绘画语言观,是绘画语言上的分,也是画人阶级的分。此次写意与重彩的整合,既是绘画语言上的合,也是中国社会士大夫阶层消失之后,人们普遍以艺术的概念看待绘画之后,画人统构成艺术家之合。在既是阶级的又是人格的雅俗分野渐渐退隐之后,绘画作品自身的品质或者说绘画自身的语言逻辑开始要求画家如何生成作品,这样,画家的专业素养及才情又一次被置于首要位置。这一步是中国画自身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它是继中国画笔墨、彩墨语言之后又一次注精于绘画本体语言的实践。朱振庚写意重彩绘画作品具有这方面的典型特征。比如他画戏曲人物,不再如关良那样画戏曲的片断,而是借戏曲人物及服饰为符号达成绘画的形、色语汇的构成,同时在中国画特有的线条、墨色、色彩及造型的意趣上反复调度经营。作品虽然以戏曲人物标名,但玩味却在绘画视知觉之内。约而言之为,朱振庚画戏,意不在戏。除此之外,其门神、皮影、仕女等系列的作品皆可作如是观。 朱振庚 大雪 34.7×34.8cm 纸本重彩 2008年 朱振庚 人体 35.1×34.2cm 纸本重彩 2004年 朱振庚写意重彩作品,就用色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注重色调。虽言重彩,朱振庚在色彩的使用上却十分经济,除去墨、粉(丙稀白),常用的只有赭石、红色(由曙红与大红调成)、花青(加墨)等数样。画面丰富的色彩效果则出自这些颜料之间及颜料与纸色之间的互借,画面的色调感极强。此中手段朱振庚不让西画家。二、取法中国民间造型艺术。在这类作品中,朱振庚大胆地取法中国民间绘画运用色彩的方法,以朱红与石绿、藤黄与石青等颜色的并置,形成一种响亮的画面效果。这类作品多取材于中国民间剪纸、年画、皮影、泥玩具等。上颜色时,颜色是以笔“写”出的,加上造型的意趣,朱振庚的这类作品,已然为从中国民间艺术的因素向现代绘画语言的转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 朱振庚 节奏 145×89.4cm 纸本重彩 2000年 ![]() 朱振庚 山海经三 扇面 28.5×61cm 纸本重彩 2007年 ![]() 朱振庚 三美图 扇面 28.5×61cm 纸本重彩 2007年 朱振庚的写意重彩作品是他源自速写的全部绘画能量的集中释放,画面开阖大气又法度严谨,其间诸多相互对立的因素,诸如形的打散与整合,用笔的随意、率性与凝重、迟缓,用墨用色的薄且润与厚且涩,画面整体的抽象性与局部的具象性……等等,都被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使作品形成一种难以一眼看尽却引人去看且耐看的视觉魔境。这类作品,朱振庚往往画得很慢,慢在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从画面的提示中寻找出画面“生长”的方向。这样,每幅作品完成的过程,就成一种视觉(或美)的探险过程。这个过程将更加彻底地拷问一个画家在专业内部的全部素质。因为画面生成的结果不能事先设定,绘画的程式或套路便失去效用。胸无成竹却应对自如。这种画者与画面挑战应战召唤应答出招接招的过程,是画者意志才情功力智慧修养的炼狱。非有才者不能为,非有胆者不敢为,非有识者不愿为。 2007年于桂子山 2017年7月27日调整 (本文原刊载于《画刊》杂志2017年第7期) 供 稿:谢 蕊 监 制:宗 洁 编 辑:李 丹、贾 鹏(实习) |
|
来自: 紫藤花开21g6ma > 《水墨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