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进波中国画作品展

 泊木沐 2018-05-10

徐进波简介

徐进波,1972出生于湖北天门,艺术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副馆长、信息艺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研究部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竟陵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于1993年起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9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2015年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山水画作品于中国美术馆及诸多全国重点美术馆展出,应邀出访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港澳台等并参与主办作品交流展;山水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也曾一个月连续三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优秀奖;山水画作品参加国家艺术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于全国16所美术及艺术院校巡展;出版有《中国艺术名家一一徐进波作品集》、《徐进波山水画作品集》、《荆楚画派一一徐进波卷》;论文作品发表于诸多专业艺术期刊,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寒林透禅意·山水有传人

——邂逅青年山水画家徐进波

文/李叔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全国获奖作家 襄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遇到徐进波先生纯属偶然。

本来是一次普通的采访,对方是一所知名大学的知名副教授,不过大学副教授如今多了去。北大、清华几位愚蠢的、自命不凡的教授常常在网上发表一些不靠谱的言论,把教授的神秘色彩早已经淡化得几乎没有。学校很大,我们白等了半晌,却被电话告之走了错了门。(当下的大学虽然围墙仍旧高耸,但大门却多得数不清)。幸好对方立刻派了一名年轻的男生驱车来接,钻进驾驶副座,知悉小帅哥是大四的学生,我说如果你不是徐教授的学生,那么你女朋友肯定是。他惊讶地扬起眉毛:“您怎么知道?我女朋友正是徐老师的学生,所以连我一起带了过来。”我淡然一笑,大四的帅哥没有女朋友才怪呢!

不料,我送出去一个惊奇,却收获了三个惊奇。其一是那间别具一格的画室。当汽车穿街串巷停在一个略显杂乱的大院时,我见到一个奇怪的房间。它半搭在人家的屋檐下,另三面则是玻璃作壁。室内外均是茂盛的、摇曳着的绿色植物。室内面积开阔,家具底座全由红砖砌成。虽然略显简陋,却洋溢着文人独具的怡然自得。这里清高与机智并存,高贵与简朴同在。第二个惊奇则是采访对象徐副教授出乎意料的年轻,他长相端庄,态度温和,稍带些青涩的腼腆。固然谦逊的人不一定出自乡间,但乡间的人大都较为谦逊。所以我肯定他是农村拼搏出来的孩子。第三个惊奇,这才转入本文的正题——他竟然是一位山水画家!

或者徐进波副教授并不太明白我的惊奇从何而来。山水画家我接触得很多,大多年岁已高,他们像一些老松怪槎,或者银须髯髯,或者秃顶发稀。四五十岁的人只能是学生辈。我在生活中接触的文化圈里,中青年几乎不谈山水,更甭说去描绘。我本以为画山水是老年人的事,并且庸人自扰,认为中国画山水的人才已经断裂,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

谁知道,我却在这个令人惊奇的土制沙发上邂逅了以画山水为事业的徐进波。以成名山水画家的年纪而论,他是最年轻的了。交谈之中,徐进波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禅宗与佛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偏好,以至于在他的画作中自然流露出与之对应的审美特征,如色彩清淡纯净,讲究留白与透气,画面透露着淡淡的禅意。

我好象走进了童年的故乡一般,温暖,亲切,甚至有点激动。

《云山清音》 50x250cm 纸本水墨 2017

看到徐进波,我就象看到了一个久别的我自己。

因为,山水画充溢着我的少年记忆。

我是一名虔诚而热烈的国画爱好者。由于受父、兄的影响,我小学和初中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画石头和松针以及乱七八糟的各种皴法中度过的。作一名大山水画家是我人生的最高理想。从民国到当朝,星光灿烂的一大批山水巨匠如傅抱石、关山月、胡佩衡、刘海粟、李可染、钱松喦、黎雄才、秦仲文等,我如数家珍,能一一道来。遇有喜爱山水画者,便是我的亲人一般,有说不完的话题。高中二年级我便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有关山水的不知深浅的言论。若不是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我很可能是一个以画山水为生的人,(且不管成就高低)。换一句话说,看到徐进波,我似乎就看到了另一个更真实的我的影象,或者我本来就应该是他这种样子的。

《板壁风骨》 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17

待我长大成人、并且与绘画艺术渐行渐远以后,方懂得笔墨山水对于一个中国人灵魂塑造之重要。中国山水画当然不能等同于西洋风景画,它远不止于对大自然的精确摹拟。山水画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一张作品,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抒发灵性。古人云:“山为德;水为性。”面对一幅水墨淋漓的山水作品,内行的欣赏者除了体味其笔墨、气韵、色调之外,它的意境、格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再也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像中国山水画那样给我们如此强烈的民族情感,它所蕴含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性格。

《溪山秋情》 120×240cm 纸本水墨 2015

当我翻阅徐进波画集时,更加验证了这点。那种可贵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情趣,在徐进波的山水画作品中同样寻觅得出来。徐进波笔下的山水画无不透露着一种人文意境,从清淡的色彩到纯粹的水墨,他不断探索自己心中的绘画风格,用自己的符号记录山水,抒发着艺术家的情怀。那些平实的山石、纯净的墨色、超然的境界,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宁静幽雅的禅意空间,不禁冥想连连。在70后的年轻水墨画家之中,偏爱山水画的的确不多。在徐进波的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坚持,他坚持的是内心对中国画、对水墨的热爱,这种热爱变成了一种保护与固守,因此他从不愿刻意去求新奇、求个性。笔墨的一切变化都建立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东山云林》120×240cm 纸本水墨 2015

在权力资本化与资本权力化交织的今天,多数人生活在争名逐利的现实之中。许多意在进取的青年人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物质欲望的诱惑与干扰。在我看来,徐进波在浮躁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心灵的纯净,而他守护精神世界的力量,无不源于对艺术的热爱!我希望,徐进波应该是这个年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担当者。

《弘一禅境》 50x80cm 纸本水墨 2017

我很好奇,徐进波的求艺之路是如何呢?

徐进波闯入画坛的经历和结果与我截然相反。我自少年时习画,却中途夭折;徐则是半路杀入,终成大器。除了时代迥异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徐进波于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湖北天门岳口镇。这里系汉江之滨,广袤的沙滩湿地和烟树平野构成了美丽空旷的景色。天门,古称竟陵,意谓(山)陵之竟(尽)也。北来的荆山山脉和南来的大洪山脉到这里均消失殆尽,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成为中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裕,林木滋润,风景如画,历史上人才辈出。唐朝时的茶圣陆羽和大诗人兼思想家皮日休就是天门人。新中国成立后,历年的高考录取率,天门在全国总是名列前茅。天门文化传统深厚,民间文化气氛浓郁。徐进波小时候即得益于这种优异环境,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日常生活中,知识得到尊重,好学是最令家长嘉奖的品质,孩子们偶尔的显露才华都会得到及时的鼓励。好动的徐进波喜欢将香烟纸撕出各种有趣的图形,活灵活现,他乍现的艺术天分得到了父亲的重视,有意识地将他往正道上带领。小进波虽然没有特别清晰的人生目标,但是一定不能重复父辈们的命运,要改变人生,向外部世界发展,则是他自幼就树立的决心。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虽然过程曲折,困难重重,但他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初中毕业,徐进波如愿考上天门县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全面发展,尚没有对美术特别偏好,其实这是正确的,他需要汲取各类知识作为坚实基本功,从而具备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徐进波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回家乡,到岳口中学任教。在三年的中学教员生涯里,徐进波沐浴着家乡的阳光,给家乡的儿童传授着知识,与亲人们朝夕相处。他享受着生命的轻松,却也时时感到生命的缺憾。终于等待了一个机会,徐进波报考了湖北美术学院。

《弘一禅境》 50x70cm 纸本水墨 2014

在中国,无论进官场或者是搞艺术,农村的孩子一旦挤入序列、踏上轨道,先天的优势便日益显露出来。他们深知机会来之不易,所以目标明确,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他们生于社会底层,广泛接触各阶层,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民族性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他们具一颗宽厚之心,能容忍天下难容之事。他们与人为善,从不取笑天下可笑之人。所以成大事者,往往是这批人。(当然,在社会大染缸里,亦有些意志薄弱者,初尝成功之滋味,便成为权力、金钱、美女的俘虏,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那是另一条人生法则了。)

《弘一诗境图》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凭着懵懂的直觉与对绘画的热爱,终于跨入美术院校的大门,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攻读国画专业。经过四年正规系统地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书。不过,这次是教美术。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徐进波都经历过。孔子曰:“教学相长也。”这四年教学的同时,徐进波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不自觉到自觉,他由衷爱上了中国画。后来,他根据上级安排,下乡扶贫,到鄂西北大山区房县当了一年中学校长。这一年经历对于生长于平原地区的徐进波来说,比金子还珍贵。他在教学之余,常到附近山谷徜徉,观察山色变幻,分析岩层走向,体验独处心理,享受旷野乐趣,思索物我关系。从房县回来后,徐进波报考山水画专业研究生又被录取,毕业后分配到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徐进波似乎十分擅长考试,他真象是为了考试而生,人生中几次关键考试大获全胜,命中率百分之百。在武汉理工大学徐进波又读了三年美术学博士,这一干眨眼又是十年。

《弘一诗境2》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大致瞧去,徐进波的人生课程安排得十分合理,没有漏掉什么成才的环节,亦没有虚度什么光阴,他的生活饱满而紧凑。所以他才四十来岁,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艺术家兼副教授。如果按照最新的科学方法统计,徐进波算是中青年艺术家中较年轻者;其实他已经饱览生活艰辛,历经人世沧桑。我的惊奇,只能是孤陋寡闻而已。

《寒山秋水》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习画成功而我的努力夭折,除了时代使然,我真正感受到了他在这方面的天赋。那种漫长的打基本功的过程在别人是苦读十年,尚须努力;在他竟是心领神会,一蹴而就。所谓“勾、皴、染、擦、点”,庸才的千笔万笔,只抵他的一笔半笔。他轻松迈开的第一步,或许竟是别人千辛万苦达到的最后一步。

他擅长用线造型,其线条圆润、苍劲,再交错中皴擦、重叠、纵横变化,营造出一种空间感、体积感和量感。那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欲阻止你进入,却又诱导你去探幽访微,寻找万岩千壑亿数年的沧桑,悠然而畅怀神游,自然进步日新月异,技法脱胎换骨,早早便进入了自立门户的境界。

《秋行1》 45x45cm 纸本水墨 2015

徐进波早期的山水画创作系多种风格的组合,用他的话来说是在打基础,并非一门心思地想着创新。通过学习借鉴前辈艺术大师的技法特征、构图以及笔墨语言等,同时结合自身对于山水的理解与写生基础进行创新,徐进波可谓是取众家之所长,成自家之面貌。在此过程中,他严格遵循作画程式,并对画面秩序感保持着严谨的态度,这种独特的探索与积累的方式让他受益匪浅,也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艺术家对“创新”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徐进波的观念里,“没有传统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也不可能走得更远。”因此在他目前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传统山水画的影子依然挥之不去,就像是作品的灵魂,不随肉体的消失而消失。

《秋行2》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早期绘画的另一个倾向,便是个性化绘画语言的摸索。经过长期杂糅式的探索之后,徐进波仿佛找到了属于他的个性化绘画语言,最关键的一点是他选择了西方透视法,配合梦幻的色彩,为观者营造了一种西方现代绘画的视觉特征。遗憾的是,当时这种独特风格的转变虽得到了不少画坛前辈的认可,却早已偏移了徐进波创作的初衷。因为这条道路几乎是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重新解构,无意间让他丢失了很多来自传统的根基,于是他断然放弃了这条“新”路。山水画是中国独有的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它与西方风景画虽然可以相互借鉴,但观念体系和语言方式完全不同,甚至说天壤之别也不过份。

《秋行3》70x50cm 纸本水墨 2017

徐进波重新出发,借鉴近现代画家的画法模式,如黄宾虹的山水结构与自由笔线、赖少其的焦墨皴擦等,即一上手就在笔墨和笔墨风格上着力。他熟悉中国画写生的途径与方法,但他知道,他更需要的是尽快进入传统山水画模式,掌握笔墨方法,然后再通过师法造化以及师古人之师造化的交互作用,探求自己的艺术个性。

徐进波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碰巧又遇到一位良师,加之他的勤奋,所以在山水创作之路上进步神速。他的第一步就是别人的最后一步。换句话说,他早早就摆脱了摹仿阶段,进入了独属于自己的艺术新途探索。

《秋山漫步》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我翻阅着徐进波的画集,努力体验他的创作过程。

徐进波山水画的突出贡献就是将创作回归墨色本源。

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路子给徐进波的创作设置了一道坎,但是徐进波在创作的过程中却依然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自己要追求的艺术方向。在作品中,只有水与墨单纯的交融,才符合他的真性情,于是他开始沉迷于水与墨碰撞的各种视觉效果之中,制造中国画独有的美感和韵味。在这个过程中,徐进波的笔法图式和笔墨韵味依然遵循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原则,并挣脱了之前“预先安排”的作画程式,让创作显得更加感性、生动。他让水墨和画笔任由自己的创作本能和情感驱动,在纸本上即兴发挥,达到一种最佳的艺术创作状态。

《秋山论道》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自进入笔墨世界始,从不间断进行艰辛的艺术探索,冥冥之中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水墨艺术之路,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正如他所说,创作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周而复始地探索、实验与积累。从近年来创作的一批新作就会发现,目前他仍在做小的改变。曾经在画面上构成的主体“树”,现在已趋于弱化,被放大的枝干与层层垂缀的叶片现在几乎都缩了回去,多以线的形式展示在观者面前。而山水画中山石、山体线条明晰,成为了他作品展示的主要元素。相比创作早期微观视角描绘下的温情画面,现在这种略显宏观的视角勾勒出来的山峦,配合淡紫色而构建出虚实相生的画面,让他笔下的“山水”显得更加纯粹而特别。

《寒林欲雪》145×345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画作的特质非同一般。他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表现出几个明显特点。其一是有不加拘束的激情,敢于恣意纵横,不屑于精雕细镂;其二是用笔大胆凝重,多用焦墨勾皴,风格强悍;其三是喜欢截景,平面布局,不追求风景画式的纵深感。山水画的强悍需要分寸,需要“度”的把握。在中国画论中,强悍是“骨”、“骨气”的一种外在形态,其内在意蕴是精神的雄强,诚于中而形于外,才形成刚正、有力的风神骨力。落实在笔墨上,须显示力透纸背的“力”而不是浮薄轻滑的“力”。以这样的笔力结构画面,表达情感,才会强悍而深宏,才能直抵山水画的理想境界。

《晴雪图》 64x34cm 纸本水墨 2016

他的作品基于经典又有所创新,我相信徐进波所追求的这种的境界,怀着一种高蹈的超然拔俗的情操,高洁疏朗的性格,带着浑身的文气,满腹的诗情画意,他拥有以超越自我所形成的辽阔的心理空间。由此,其作品都是由意念物化为含蓄的艺术形象,是由主观能动性产生的情思的物态化;画面激发观赏者无限遐想,那是在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的一拍即合中激荡起来的生生不息的意志和情怀。

《乡途》80x50cm 纸本水墨 2015

徐进波喜画寒林。无论是惨然入睡的雪景,或者是万木萧条的深秋,山坡上总有或密或疏、或多或少的一片落叶的树丛。

寒林的本义,或是寒冷的树林,或是寒冬的树林,其实它是中国画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是由枯枝组成的树林。在《芥子园》画谱中,寒林的画法有专门的章节。一个健康成熟和热爱思考的人,在徐进波的画作前,常常会陷入沉思。寒林在美学欣赏和思想内涵上的意义,可谓说不完道不尽。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致有这么这几层:首先,寒林褪尽华服,无可牵挂,表现出一种甘守寂寞、孤傲高洁的精神;其二,寒林固然不是叶茂花繁,却枝枝向上,蓬勃为一团,有着特别的倔强,本身即具有另类的美感;其三,虽然是枯枝,却包含生命的萌芽,枝条上总有待放的蓓蕾,希望在明天。当然,那斜坡上三五成簇的林子孕育着冬天的生命,朦胧间透出深邃的禅意,细微之处不可明言。

《归途》40x50cm 纸本水墨 2017

相比之下,春树的万花欲放,夏树的苍翠欲滴,自然是另一番景象,应该有其审美价值,一般人皆可欣赏。而寒林,那超凡脱俗的景象非得深入细细体味,方能品尝其中之奥妙。

在技法上,寒林对笔的要求特别高。山水画中,山石的轮廓当然亦得用笔,不过在层层渲染和反复用皴法表现之后,笔的功能已经退居其次。房舍亭寺和人物则是山水的点缀,其用笔可略去不论。相比之下,寒林应是笔笔见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掩饰。如是,再来点评欣赏徐进波的寒林,更能体会其精髓。

《冬望》 45x45cm 纸本水墨 2016

徐进波山水艺术中,山是静止的力量,水是舒缓的提醒,唯有寒林代表生命的存在。它是作品的主题,画面的焦点,画家最温暖的笔触。

徐进波在《画家箴言》一栏中说:当代中国画是传达和表述一定文化信息和社会属性的文化符号,其所构建的人性化空间更加符合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对物、色、意诸因素进行归类后,体现了客观自然物象内在本质与人的情感因素相互交融的第二自然。方薰《山静居画论》谓:“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如果说浓淡还有些许造型要求的话,那么“精神”却纯是将用墨视为一个生命的展示过程。寒林,最能体现画家的主旨和追求。

《晨曦林静》 80x50cm 纸本水墨 2015

徐进波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已经引起全国美术界的注目。

中国美协秘书长孙克、《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等著名理论家批评家对徐进波山水画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孙克参观画展时指着徐进波的作品说:“作品格调非常高,笔墨有新意,处于上升时期,极具发展前途。”湖北美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刘一原称赞道:“徐进波有才能,有想法,用笔用线好,非常不错,年轻人厉害!”

《写生》 50x80cm 纸本水墨 2017

无论从哪方面讲,徐进波都是一名与前辈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行者,使他的作品内涵更丰富、更含蓄、气象更开阔、更有时代感。这与前辈画家们单纯为了表现祖国大好河山而进行的所谓体验生活不可同日而语。

《婺源写生6》 45x65cm 纸本水墨 2014

其实,我对于徐进波的惊奇不止于此。

我深切地认识到,徐进波应该有不可预测的发展前景。如果哪一天他成为创门立派的一代宗师,甚至成为划时代的大画家,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

即使从目前的成就而言,徐进波的作品已经表现出了超出一般同辈的特质。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很明显的创作意图即在主题与形式的关系上探寻一种分与合的可能性。从其画作的名称与营造的境象来看传统韵味不言而喻:画面始终追寻着一种传统诗意的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境界始终是其创作的归旨所在,单从《林泉高致》、《山谷幽居》、《霜林云岫》、《山泉散漫绕石流》这些饶有文人意味的命题中便可见端倪,传统文人画的精神与趣味对其创作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这恐怕与其长期的山水画研习经历难脱干系。

《婺源写生12》 45x65cm 纸本水墨

如果说传统意味是徐进波绘画的底蕴的话,探索性的观念与实验性的语言便是他的灵性,从其早期绘画对后印象派的平面性与表现主义的造型等西方形式语言借鉴开始,他始终将探索与实验作为创作的理路,在今天呈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对“墨”突出运用,除寒林以外,将笔的因素有意隐藏;对局部的关注甚于整体的铺陈;用西画的聚焦与透视感置换传统的流动性等观念与实验。

《丹江口写生·寒林图》200x36cm 纸本水墨 2016

这样,我们在其画面中发现了一个别样的视觉空间:传统的文人情绪变得更加具体,虚幻的情境更加实在,抽象的程式更加形象。毋庸置疑,当代水墨画创作中对主题与形式契合性的研究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但这里同时也暗含了一种危机,即此种实践的前提是主题与形式的二分,如何克服这种割裂性乃命门所在,徐进波的探索与创新令人期待。

广而言之,徐进波成为一代大家的有利因素非常多。比如年纪的巨大优势。比如他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异化,使社会呈现出千奇百怪的表象,增加了激发艺术家灵感的频率。再比如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全球化的进展,使各种思潮激烈地交流、冲撞,艺术家所收到的信息成百倍地增加等等。

《十堰写生·寒林图》330x36cm 纸本水墨 2015

当然,探求艺术之路充满着艰辛和意外。社会负面的东西对艺术家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体制的约束、思想的桎梏,经历的局限,物欲的浸染,都可能使艺术家偏离方向。所以,若想成为一代大师,追求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敢于为艺术而献身的伟大品格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期待着徐进波。我们也祝福山水画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中有更加美好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