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微结有感

 古音之遗 2018-05-10


[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此条提出两个概念:阳微结,纯阴结。何谓“阳微结”?又何谓“纯阴结”?胡老讲:“‘头汗出,微恶寒’,表不解也;‘手足冷’,气郁闭状;‘心下满,口不欲食’,柴胡之半表半里证也;‘大便硬’,里有所结也;可见病较错综:有表不解,但表证很轻;有柴胡证,但不很明显(无提出胸胁,只是心下满,还是偏于里);‘大便硬’言其里有实,但脉不大而‘细’,故‘此为阳微结’,即阳证的微结症(阳明微结也)。据此证侯,手足冷微恶寒之‘大便硬’有寒实结的情况(阳证可结,阴寒亦可结,论中有‘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句)。但真正之寒实结者,不应有‘头汗出’,此有头汗出,热上越之象,一定是阳微结。所以‘必有表,复有里也’。整个结于里是没有表证的。此‘微结’是太阳病未罢,故一定有表而又有里。所以开始言‘微恶寒’,正是表不解,其他均为里。微结于里而‘脉沉’,虽脉沉细(沉紧不对,应是沉细),也不是少阴病。少阴病无‘头汗出’。与小柴胡汤,柴胡可疏泄两胁,肝主疏泄,可间接通大便。柴胡有疏泄作用,瘀血证兼大便干者,常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故能对‘微结’起作用。柴胡苦平,不是主升提。若服汤后而‘不了了者’(未去净之意),再用小柴胡加大黄(或调胃承气汤)‘得屎而解’。此条是承上条‘胸胁满微结’句而作释。‘微结’时,一般用柴胡汤可以解决,结之甚者,则用大柴胡汤乃至下法。注意,无柴胡证用柴胡汤是有害无益。关键在于辨证。”

就以上这条,反观注家们解释的云里雾里。而胡老结合临床实际,层层剖析,如拨云见日!且意犹未尽,老人家继续讲道:“此条需要再论述:‘微恶寒’言有表证,‘心下满’、‘大便硬’又有里证,且‘手足冷’、‘脉细’。临床见到此诸症,一时想不到用柴胡汤,但为何‘可与小柴胡汤’?主要是有‘口不欲食’。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就是‘嘿嘿不欲饮食’。少阳病禁汗、下,言‘可与’不言‘主之’,因柴胡证并不全备,阳明汗出不仅限于头,且身汗、手足汗全有。此仅‘头汗出’,又无阳明内结热实之他证,故属‘阳微结’,用柴胡剂。柴胡有疏泄作用,此药不单疏,且有缓下作用。所以阳明篇有‘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句。故胃不和者亦可影响。柴胡,《神农本草经》曰‘推陈致新’是也,对心下、胸膈有邪结之,柴胡即可用。此条应注意,‘微恶寒,手足冷’易看成阳虚,但‘大便硬’,有燥结,故很不好措手,用柴胡汤。‘得屎而解’句很含蓄,意在临证适应用药(小柴胡加大黄,或加芒硝,或用调胃承气汤少少与)。可见,仲景辨证不但辨六经,无一不在八纲上下手。‘手足冷’由于胃虚,津液不达于四末所致。‘头汗出’,热亢于上。证有表,有里,有半表半里,从中治之。就是辨这些东西,或热,或寒,或实,或虚。”如此历代注家纠缠不休的一段经文,经胡老数语道破,逻辑清晰,把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之间的错杂关系讲得明明白白,十分精彩、透彻。这是缘于老人家深厚的临床功底、学养悟性与思辨水平。(山石神韵注:1.本条胡老引用了脏腑辨证的肝主疏泄理论。可能是胡老早起的论述。2.阳微结与寒实结胸相比较,显然指心下满、或上条的胸胁满微结等,不是指大便硬。关于心下,胸胁这个部位,按“五六日”来索引的话,有栀子豉汤(心中结痛)、小柴胡汤(胸胁苦满)、大陷胸汤(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柴胡桂枝干姜汤(胸胁满微结)、小柴胡汤(心下满,即本条)、大陷胸汤(心下满而硬痛)与半夏泻心汤(心下满而不痛)、以及不大便五六日的大承气汤、不大便五六日的绕脐痛、少阴病2条(自利而渴的虚故饮水自救小便色白)、厥阴病1条(不结胸 腹濡脉虚复厥)其他如柴胡桂枝汤的心下支节,大柴胡汤的心下急,小陷胸汤,柴胡加龙牡汤的胸满烦惊等。3.冯世纶经不断研究,说胡老后来把此条应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4.有的版本把“此为阳微结……故知非少阴也”列为小字,即注释,非仲景原文。5.上条讲口渴用栝楼牡蛎,小便不利看做遗尿用甘草干姜,汗下后亡津。而本条没有,是大便硬而手足冷,胡老引用气郁闭状。)

读单志华一文有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