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赏析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燕赵书痴939 2018-05-10

 


王玉良

一九二七年春季,一个烟雨蒙蒙的日子,有位与中国革命运动和祖国前途息息相关的伟人,满怀沉郁、焦虑的心情登上湖北黄鹤楼,他就是世界人民敬仰的毛泽东。词人在北伐革命成败关头,在右倾机会主义妥协退让之时,在反革命磨刀霍霍之际,登楼环视广漠的玉宇,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填写这首具有巨大政治主题和深刻内容的《菩萨蛮·黄鹤楼》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上阕这两句是词人登楼远望的远景:挟九派之水的由东向西波涛滚滚一泻千里的长江和贯通北国至江南的京汉和粤汉铁路交织在广阔的祖国大地,著名的黄鹤楼以一水一陆、一横一纵矗立在这个“十”字交叉点上,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傲然屹立天地间。多么雄浑、壮阔、深邃的意境!“茫茫”与“沉沉”两个叠词不仅饱含着词人焦虑和深沉的感情色彩,而且渲染了大革命面临失败严重的政治气氛。透过自然环境的描写,隐含着词人对革命前途和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词句中“流”和“穿”两个动词,蕴含着巨大的冲力,不仅显示了词人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也表现了冲破革命航船中的暗礁与惊涛骇浪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韧性。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茫茫的烟雨阴沉地笼罩着美好的河山;耸立大江两岸龟山和蛇山如 “铁锁”,仿佛要封闭奔腾的江水。其景色是低沉而迷茫的,令人感到沉重的压抑。但象征险恶政治形势的“烟雨” 和反对势力“龟蛇”,终究阻挡不了滚滚的“大江东去”!读者不禁联想到从南昌革命炮响到朱德、毛泽东井冈山胜利会师;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赶走穷凶恶极的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无不雄辩地证明:历史长河,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胜利属于人民!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下阕词人思古抚今。历代文人骚客登黄鹤楼吟诗作赋,不胜枚举。词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过去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被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着。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无限的愁绪。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词人点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词人不是像崔颢那样描写“汉阳树”“芳草”等景物,表达思乡离愁别绪;而是关注宏观的国家兴衰,人民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借崔颢诗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鹤去楼空,唯见游人无几,非往昔名人云集,挥斥八极之盛况。令人感到萧条和冷落!从“游人处”点出当时政治时局的严峻形势: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一味妥协,限制工农革命运动,革命危机四伏。丧心病狂的蒋介石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发动血腥的“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词人对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深思和情感是沉郁、凝重的。词人借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水调歌头 》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豪迈词语,抒发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激烈奔腾的情感!一个“逐”字,形象的把词人面对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大江,心情似一浪高如一浪翻腾的心境,再现读者面前。词人以无可抑制的激越豪情,发出雄浑令人振奋的强音!读者在此庄严激越的境界,深深感受词人忧国忧民博大的胸襟。词人难道忍看大革命失败?不!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气魄亲自领导了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率领农民军奔向井冈山。党中央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提出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从此中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此词寓情于景,抒发词人深沉的情感。形象生动的运用叠词和动词:茫茫、沉沉、苍苍、流、穿、锁、逐等词语,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巧妙地点化古诗词,丰富了词的意境,令读者回味无穷。在欣赏品味中获得艺术美和政治内涵的享受。

 

燕赵书痴王玉良书于墨香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