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天马行空_一画 2018-05-10

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

文/褚哲轮

褚哲轮,中国国家画院教学文献编辑,中国书法绘画大型(教学)文献编委。《中国凤凰美术》杂志执行总编,《凤凰美术报》执行主编。

中国画历史上,画、论并重。从顾恺之到宗炳,从唐朝的王维到宋代苏轼,一直到元代黄公望、明代董其昌,现代黄宾虹等等,他们既是书法家、画家又都是文人,在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的同时,还有大量丰富而系统的画论资料。中国画根深于丰厚深远的历史传统。离开传统,中国画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笔墨游戏。作为中国画家,继承的越多创作出新的路子越宽也越丰厚,正所谓“入之弥深,行之弥远”。如何在传统历史文脉的回归大潮中,成为潮头和引领者,这就取决于对传统的理解与继承程度。中国著名山水画家艾国,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理性的探索与思考,并逐渐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画理念体系与创作程式。其“俯远法”的创造性提法,不仅是对中国画理论的一大贡献,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践行着这一理论,取得了扎实的创作陈果。

本文从其对中国画的认识开始,梳理一下艾国的中国画创作与艺术理论模式架构。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新乡太行南屏 45*45cm 2018年

一、中国画不是“画”——师古人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从原始社会开始,经商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国绘画完成了从图文、图样、绘图时代,到绘画、书画时代的演进。艺术形态,则是一个从抽象到意象,再到抽象、意象的演变过程。这一抽象过程不仅仅是绘画本身的抽象,更是绘画语言元素比如线条与笔墨语言的抽象提炼过程。一是笔墨语言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二是物象的意象化。第一点,中国画由此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语汇体系与完整的程式。第二点,由于自汉代开始文人参与绘事,而赋予了绘画更丰富的内涵与精神含量。从此,中国画成为文人们遣性逸情的表达形式,而不再局限于工匠式的图画。画的像不不像,不再是绘画唯一的追求。而在此过程中,佛教的传入为文人们精神世界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中国绘画由此从两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汉·王延寿《文考赋画》)、“存乎鉴戒”(魏·曹植《画赞序》)的社会功用及其之前的神灵世界回到人间,渐渐成为文人逸士修道、畅神的手段。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顾恺之的“传神论”应运而生。之后是谢赫的“六法论”,和宗炳的《画山水序》。由此奠定了以“传神”为追求的的中国画理论与审美的基础。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苍岩山龙泉寺 68*50cm 2018年

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一像之明珠,不若悟对之神通也。”宗炳《画山水序》则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宗炳《明佛论》言:“自道而降,便入精神”。稍后王微《叙画》又说:“本乎形者融灵”,“明神降之”,“山水画精神”等等,皆是传神论的不同说法。而传神之“神”者,既有人之神——精神,也有外物之神——山水精神之意。如果以人之神,感应外物之神,就可以神超理得,画就能传神。谢赫言“气韵”,但也说:“神韵气力”(《古画品录·顾俊之》)。他们既是画家、文人,同时也是修道者。从此确立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中国画传统。他们以儒、释、道为理论支撑,从道家的“坐忘”、“心斋”,儒家的“格物致知”,到禅家的“入静”,无不研习并践行,以期在绘画上的平和温润、简远萧疏、荒寒清净、平淡天真、朴素无我,从而达到与万物为一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正是“道”的不同显现形式。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锡崖沟写生 45*45cm 2018年

到唐代王维、宋代苏轼、明代董其昌,无不把修禅作为体现艺术高度的手段,“以禅入画”、“谈禅论画”。同时也把艺术作为修心悟道的途径,所谓“技近乎道”。

艾国的中国画理念,即以儒、释、道本体为出发点,钩沉出远,融会三家之说,总结出作为画家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达修炼体悟的目的,并以此提升中国画的创作境界。如其论云:

唐宋直到明清文人士大夫参禅与作画写诗相提并论,提倡只有内心的澄澈如洗,才能笔下生气,神韵自至。王维《旧唐书·王维传》“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出家画僧参禅为日课,苏轼也勤修静坐,宗炳《画山水序》中:“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五代荆浩曾在太行山洪谷“揣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主张“度物象而取其真”,“度”就是“格物”、“静虑”,北宋米友仁“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空寥廓同流”,唐末贯休所画罗汉郭若虚说是入定时所见真容。清代王原祁的《雨窗漫笔》说: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

由此而上升与到儒、释、道体系内部,进行深入的诠释,总结出一套认识与体悟的方法。诸如其论:“外观的特征和结果:增、集---聚集事物现象和感官的领受。”认为,科学界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观察研究,要用感官和仪器来感知,逻辑计算分析。而“内观的特征和结果:减---放下对外界事物的观察转而向内,放下有局限的感知活动和由另一基质生发的逻辑思维方式,反观自觉内心,去除外界的干扰而了解内在本质和作用”。“领悟感官思维等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内心才能通达世界。只有通过“静虑”才能发领悟自然的本质,在佛学里叫般若智”。其理论出处则引用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佛家的入静一样,是一种静观。而佛家亦无不是通过打坐,以达到般若境界。其实,儒家的“格物致知”,又何尝不是一种“内观”呢?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苍岩山写生 50*35cm 2018年

应该说,艾国的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我们知道,佛家认识宇宙的方法不是通过外观宇宙来认识其大小,因为人肉眼的观察力是极其有限的。而只有通过“入静”以“内观”,方能感受宇宙之无限。佛家知晓的宇宙演变过程,认为世界都在成、住、坏、空当中迁流变幻、循环不息。并指出了各个多维时空宇宙的运动变化、生灭规律。这一认识,不是今天通过天文观察得到的,而完全是源于内心的顿悟。而一当达到这种顿悟的状态,那么人的精神就会入于宇宙内部,与宇宙一体不分。这时,“我便是宇宙,宇宙便是我。”那么,宇宙是什么样子也就十分的清晰了。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由此可见,佛家两千多年以前的认识,不但没有过时,反而一次次被现代科学所验证。

儒家则讲“格物”,“格物”当然也不是今日这种所谓科学化的认识,而是一种入于内心的认识方法。后来宋明“心学”,则无不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陆九渊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即理”(《象山先生集》并《陆九渊集》)。王阳明则云:“以其主宰一身,故谓之心”,“凡知觉处便是心。”《四句教》则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与佛家的认识其理一然。

至于道家,说得就更明确了。老子《道德经》云:“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庄子《人世间》则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道:“乘物以游心。”

艾国的理念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深入了解,在不断“师古人”中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深切认识,从而完成了理论上的准备。从引用的材料我们足矣知晓艾国对佛、道经典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并已化作自己内心的一种体悟。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皇城相府 45*45cm 2018年

通过与西方绘画的对比,艾国又说:

中国绘画为何有选择的表现事物,无战争、无杀戮、无扭曲的世间事物表达、无恐惧、无血腥、无战争、无颓废的形象、也无饿殍饥民,无阴暗面、无负能量,皆是求得自心愉悦、和谐、平净、静虑,以期入定开慧而达领悟自然真相、实相,以实现人生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意义。在绘画上,对于内心沉淀、清净和画面中显示对“真”、“实相”领悟的程度,取决于通过“静虑”、“坐禅”对传统文化经典精神体悟的深浅过程。中国绘画是体悟自然之“真”、生命之“实”的一种手段,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绘画不只是“画”,它超出画外的精神又可以说,中国画不是“画”。

因为中国画传达的是美,是对美的一种内在体验,无关于外部世界的丑恶。这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更是一个美的体验过程。而当把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从中读到的是美,感到的是静,它让人从喧嚣的世俗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无上的精神自由状态。由此,画家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创造过程心灵的震颤,静观中的精神体验,一一通过画面中的一笔一墨,呈现和进入读者心目。读者由此也完成了一次静坐与内观,这同样是一个“由技近道”的过程。反过来说,如果画家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进入“道”这样一种精神畅游的状态,又如何画出这样的画呢?而读者又如何能从中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美好美妙的境界呢?

……

(未完待续)

褚哲轮:艾国山水画的理论建构与创作(一)

艾国

1966年生人

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黑龙江省画院研究员

今日鉴藏美术馆艺术顾问

中国山水画俯远法创研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