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板桥:做人难得糊涂,为官十分清明

 无心过失 2018-05-10



提到郑板桥,我们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他那句“难得糊涂”。

关于这四个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渊源:

有一年,郑板桥去到莱州云峰山观摩石碑。夜晚借宿山下人家,家中有一老儒,拥有一方精美砚台,遂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日后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还不忘盖下“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名章。

写完,见有空地,他请老儒题写跋语。于是老儒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之后也盖上自己方印: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读罢印文,面对老儒的高洁情操,郑板桥自叹弗如,提笔在空余处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聪明是才能,糊涂是智慧,由聪明转入糊涂更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聪明是计较,糊涂是舍得,世上有多自以为求的聪明人,最后反被聪明误?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并非真糊涂,恰恰是一世算计、最终不得的表现。

郑板桥在做人上以糊涂为境界,在做官上却十分清明。

正如他也曾有几分炫耀意味的名章所示,20岁(康熙十二年)中秀才,40岁(雍正十年)中举人,44岁(乾隆元年)中进士。

郑板桥走上仕途后,虽然一直都是在范县、潍县这些小地方担任芝麻小官,但他毫不含糊,尽忠职守,体察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

可以说,郑板桥任职期间很不幸,不论调任到哪,都会遇到各种天灾不断,不是荒年,就是水涝。因此,郑板桥政绩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主持救灾。他开仓赈货,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深得百姓拥戴。

53岁左右,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期间写过一首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现在的山东潍坊。署,衙门的意思。年伯,同榜考取同时又是父辈的人。这首诗,郑板桥写了赠予一个当年与自己同年考取的人。此人名叫包括,现在是巡抚。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外面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是百姓每一件小事,都会牵动我的心绪啊!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被后世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爱竹。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东晋名士王子猷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等等。

秦观写有这样的词句:“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相比之下,很有意思,同样是窗外风吹竹响,秦观想到了儿女情长,郑板桥想到了百姓疾苦。心里装着什么,就会想到什么。

作为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还是一个非常有节气、有原则的画家,一生只画兰、竹、石,尤其竹子,更是成为代表性画作。我们现在提到郑板桥这个名字,除了“难得糊涂”,同样想到他画的竹。

郑板桥自称为“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真是人如其画,风雅高洁。

作者:江 徐,80后老少女,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 借笔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