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安饮食业的历史

 苏家埠大淠塘会馆 2018-05-10

 清代,境内厨师不断创新,逐步推出“大救驾”、“蜈蚣鱼”、“风羊火锅”、“蜜汁包笋”、“四季抓饼”、“金桔米粉丝”、“四喜豆腐”、“将军盔”等重油、重色、重火功的不同风味菜肴名点。民国时期,全区有较大饭馆100余家,六安的“四海升平楼”、“鸿盛源”,舒城的“三民春”、“龙和园”,霍山的“一家春”、“福照楼”,立煌的“得月楼”、“醉仙楼”,霍邱的“一枝春”、“金陵饭店”,寿县的“聚红盛”、“小而真”、“醉仙居”均闻名遐迩。另有回民饭店多家,经营独具一格。1949年,全区城乡饮食业网点有530多个。

(六安城区饮食介绍):

民国时期城区有菜馆、酒楼40多家,较大的有佛照楼、海同春、何妨来、宏盛园、大不同、桃春园、一品香、四美村、四海昇平楼等。他们各有经营特点,一品香广招行商,独揽河下生意;桃春园、宏盛园善办婚丧筵席,送席上门;四海昇平楼规模较大,为富商巨贾、官僚文人宴饮之所。 六安菜肴以传统徽菜为主,兼收川扬菜特色,逐步形成南北咸宜、甜咸兼备的地方特色。菜肴品种繁多,四时不同.春有桃脂烧肉、香菇鲫鱼,夏有芙蓉海参、荷叶包鸡,秋有菊花火锅、火烧鳜鱼,冬有炸地栗花、烟熏腊肉、笋烹鸡丝、麻油肠卷、清炖鸡汤等。宴席清代有汉满全席,民国期间有八大八席(8个大碗、8个碟子)、海参席、鱼翅席、两道点席、四道点席等。风味小吃品种较多,出名的有蟹壳烧饼、油酥螃蟹、抓皮春卷、鸡丝包子、桂花元宵、水晶烧卖、油浸狮头、佛子酥、将军盔、马蹄酥、丁武鸡汤饺子、铳糕等,多以摊点形式分设于街头巷尾,供市民和行人食用。 抗日战争期间,安徽省政府一度迁驻于六安城,部分巨商富吏随之而来,城区饮食业兴旺一时。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内战连年,饮食业一落千丈。到建国前夕,城区仅有菜馆33家,从业人员104人。 

建国后,饮食业发展迅速,1951年,全区有酒馆、饭店、点心铺、菜馆1200多个。1954年,增加到1430个,其中县城和大集镇占40%。1956年,对私营商业进行改造,多数饮食业纳入集体,店名更换,仅保留寿县“聚红盛”、舒城“三民春”等少数传统字号。是年底,全区有国营饮食业7家,门市部11个,职工180人;合作饮食独立核算单位95个,门点235个,从业人员1525人。1958年,多数饮食店改作公共食堂,保留的少数店、馆供应大众化饭菜。1961年起,六安淠河酒家、寿县聚红盛酒馆、霍邱人民饭店、金寨富裕食堂、霍山淠河饭店、舒城三民春饭店改作高价饭馆,所需粮、油、副食、烟、酒、糖列入计划,平价供应,高价售出,利润逐级上缴财政。是年,六安淠河酒家月最高营业额1万多元。1965年,各县城关共有国营饮食业独立核算单位7家,门市部17个,职工208人;有合作饮食业独立核算单位101个,门点248个,从业人员192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顾客“自我服务”,传统服务项目废止。1973年,全区有国营饮食业独立核算单位18个,门点76个,职工2409人;合作饮食业独立核算单位53个,门点333个,从业人员688人。1975年,合作饮食业独立核算单位58个,门点351个,从业人员711人,营业额660万元;代购代营核算单位11个,门点16个,305人,营业额106.1万元。另有证个体195户,营业额27.3万元。1985年,全区饮食业门点增至6126个、13989人。其中,全民26个、530人,集体710个、4455人,有证个体5390户、9004人。为了提高烹调技艺,1978~1979年,地区饮食服务公司举办厨师训练班5期,教习风味名菜点100余种。

饮食店选介: 聚红盛酒馆 位于寿县东大街小街头,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时名“聚红园”。光绪六年(1880年),改名“聚红盛”。民国年间,有大小餐厅9间,可同时开宴30余桌,雇工10余人。该馆以承包宴席为主要业务,名菜炸排骨、糖醋鲤鱼、海参底菜和名点“大救驾”,在同行业中居首位。 1956年转为公私合营,1964年转为国营,“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立新”饭店,1979年恢复现名。公私合营后,经营规模、服务形式不断改进,由原承包宴席为主转为面向大众,增加小吃、早点等服务项目。1963年,省饮食服务公司投资2万元兴建临街营业用房7间、195平方米。1982年增设烟酒专柜、糕点加工、卤菜零售。1984年,扩建两层营业楼一幢,次年投入营业,职工20多人。内设菜馆、小吃、面点、糕点、大救驾、卤制品和烟酒7个经营班组,并有冷藏及加工机电设备13台,“130”型汽车1辆。

(六安城区饮食介绍):

建国初,饮食业开始复苏。1956年建立饮食合作店(组),实行集体经营。以后在调整饮食业网点的同时,增设了部分菜馆。6g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饮食业原料奇缺,经营冷落。1963年起,饮食业随着原料供应好转日渐恢复,饭菜品种有所增加。“文化大革命"中强调为工农兵服务,饭菜“大众化",名菜名点和风味小吃几乎绝迹。 1978年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其他行业和个人经营饮食业,饮食业个体户逐渐增多;同时,国营饮食服务点也增多、扩大,官商作风有所转变,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开展名菜名点展销,承包筵席,经营高中低档次和菜和各种风味小吃。1986年市区国营餐馆由1979年的4家增加到15家,集体餐馆由53家增加到66家,个体饮食摊、店由222家增加到1320家,从业人员由1979年的1712人增加到3873人。 企业选介 淠河酒家 位于鼓楼大街。1961年在原熟食品门市部基础上扩建的,设大、小14个堂口,除经营荤素烧炒,承包筵席,预约订菜外,还兼营冷饮和夜市。70年代经营品种多达120种,成为六安城区有名的大酒家。80年代初由于餐馆、酒家增多,业务减少。1981年划分为菜馆、蒸炸、小吃部3个核算单位。1982年更新设备,增加早点小吃,分档次供应饭菜,小卖部供应名酒。1983年蒸炸部划交大井拐饭店,楼上改为“鼓楼旅社",有客房9间。1984年起销售额开始回升。1986年有职工42人,营业收入17.97万元。 回民饭店 位于东大街。1956年合作化期间,由城区29户回民饮食摊贩组成,下属4个支店,经营牛肉松、豆浆、蛤蟆酥、芝麻酥、鸡丝糊拉汤等清真菜点。1977年,该店先后引进生产南京烤鸭、咸水鸭、虎皮鸭、烧鸭和江南茶糕、马蹄糕、起酥烧饼等食品制作技术,制作南方菜点,供应市场。1986年有职工36人,固定资产2.12万元。 平桥饭店 位于解放南路,平桥乡乡办企业,1982年3月开业,有固定资产42万元。1986年有职工93人,营业收入47.1万元,获纯利润4.57万元,上缴税金1.38万元。 南海酒家 位于皖西路北侧,中市街街办企业,1985年10月开业,有固定资产3.05万元。1986年营业收入40万元,获纯利润1.8万元,上缴税金0.8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