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相关解剖及手术方法

 liusht 2018-05-11

一、定义

乙状窦前入路是指幕上下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称乙状窦前入路。


二、适应症

斜坡和岩尖病变根据主要侵及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类:

  1. 包括位于鞍背、蝶窦后壁及岩尖部至内听道水平的病变。该部位肿瘤,最适宜于经颅--颧骨或者扩大的颅中窝入路。

  2. 包括了蝶-枕软骨结合部至颈静脉孔平面的病变,最适合于经岩骨(侧方乙状窦前)或经颞骨入路。

  3. 指下斜坡至枕骨大孔前缘处的病变,最适合经髁入路。


三、此入路的优点

  1. 小脑和颞叶受牵拉轻;

  2. 到斜坡的手术距离较标准颞下入路缩短75px

  3. 视野可直接达病变及脑干腹侧和外侧;

  4. 神经和内耳结构包括耳蜗、迷路和面神经可得以保留;

  5. 可保留乙状窦及Labbe 静脉和基底静脉;

  6. 术程中可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

  7. 可从多方位分离切除病变。


四、缺点

  1. 手术时间较长;

  2. 途经岩骨结构,较复杂;

  3. 术后可能出现脑脊液漏。


五、 手术入路相关解剖

1、星点:位于人字缝、枕乳缝及顶乳缝的交点。其深面是横窦,横窦与乙状窦的转折点位于星点前方约4.242.176.35mm.。如下图:

乳突表面结构(1 人字缝 2 枕乳缝 3 1 顶乳缝 4 星点 5 乳突 6 外耳道 7 颧弓后根 8 鳞部 9 外耳道上嵴红色三角表示乳突表面三角)

2、乳突:熟悉乳突的内部结构和比邻对于迅速、准确的磨除乳突,保护面神经、骨性半规管和耳蜗等重要结构,改善显露有重要意义。

3、乳突表面三角:由颧弓根部、乳突尖和星点组成,代表了乳突表面范围的大小。如上图:

4、道上三角:在鼓窦外侧壁的骨表面有一三角形的平滑面,骨膜与骨粘连很松,称为外耳道上三角,外耳道上三角的界限为乳突上嵴,约相当于颧弓后方的延线,后界为乳突嵴,前为外耳门后缘和外耳道上棘。道上三角是鼓窦定位的标志。

5、鼓窦:鼓窦位于乳突根部,为鼓室后上方的一个较大腔隙,其底借许多小孔与乳突小房相通。鼓窦外侧壁由颞骨鳞捕与乳突部连接处形成。鼓窦的前壁上部是鼓窦口,经此口通鼓室上隐窝,鼓窦口的内侧为外侧半规管,是手术时的重要标志。鼓窦前壁的前下方为外耳道后壁及面神经垂直部的开始段,鼓窦内侧壁的深方为后半规管。鼓窦后壁与乙状窦接近。上壁为鼓窦盖,与大脑颞叶相邻。下壁前面与面神经接近。如图:

乳突内部结构(1 颞叶硬膜 2 鼓窦 3 乳突气房 4 乙状窦 5 外耳道 6 乳突尖)

6、实质性三角:位于外耳道后上方深部,面神经管的后、内、下方深面,骨质坚硬,颜色较白,似象牙状,其实是骨半规管的轮廓。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位于前庭的后上方。上半规管的平面和同侧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多数位于弓状隆起最高点前方的斜坡中。后半规管与同侧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手术当中如欲保留听力切不可磨除此三角。只有经迷路入路或乙状窦前入路向迷路扩展时才可磨除此三角,显露出经迷路三角,改善前内侧视角。如下图:

7Trautmann 三角:在窦硬膜角、颈静脉球与骨迷路(或后半规管)之间的区域即Trautmann 三角。该区域的大小及形态与乙状窦的大小及是否前移有密切关系。如下图:

8、面神经乳突段:第五段即垂直段,由于这段位于乳突腔中,故亦称乳突段。垂直段多被乳突气房所包围,有的气房与垂直段很接近,以致面神经管壁很薄,甚至部分缺损,致使面神经部分暴露于气房中。如下图:

9、硬脑膜静脉窦

横窦: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乙状窦:位于颞骨岩部的乙桩窦沟内,呈“乙”形弯曲,下行达颈静脉孔的后外部,注入颈内静脉。乙状窦邻近鼓窦及乳突小房,由颞骨顶切迹至乳突尖的直线,称为乙状窦颅外标志线,它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顶切迹与乳突尖又分别为乙状窦上膝(上曲)和下膝(下曲)的颅外标志。

窦硬膜角:乙状窦内缘与岩上窦的交角为窦硬膜角。如上图:


六、手术方法及步骤

(一)、麻醉与监测

  1. 麻醉剂的选择应防止颅内压增高和维持充分的脑灌注压;

  2. 注意维持正常血压,避免低血压;

  3. 脑干诱发电位的监测;

  4. 面神经功能的监测。

(二)、病人体位

病人侧卧,头及躯干抬高20°~30°,病人的肩部稍抬高,须注意避免对侧的颈静脉受压,头部用神经外科手术头架固定。如下图。

(三)、切口与解剖分离

切口始于耳前颧弓,绕向耳上方,向下终止于乳突后25px,呈问号形。皮瓣翻向下,逐层分开颞筋膜、骨膜、胸锁乳突肌显露颅骨。(如下图)

1 颞浅动脉分枝 2 颞肌筋膜 3外耳道 4 头夹肌 5胸锁乳突肌 6 枕骨 7肌腱

(四)、开颅与岩骨磨除

几种不同的骨瓣

1、四孔骨瓣 横窦上下各两孔,第一个骨孔位于星点内下,于横窦、乙状窦交界下方进入颅后窝。第二个孔沿颞上线突起处于颞骨的乳突和枕鳞交界处,进入幕上部分。两个孔分别位于乙状窦两翼。另外两孔位于前两孔的靠中线侧,横窦两翼。如图

2、两孔一块骨瓣 第一孔钻在星点处,第二孔在外耳道上缘25px 处。上部的骨瓣用铣刀铣开,乳突部用磨钻磨开。此骨瓣的缺点1)极易损伤乙状窦2)术后易出现残腔积液。如图:

3、两孔两块骨瓣 第一孔钻在星点处,第二孔在外耳道上缘25px 处。上部的骨瓣用铣刀铣开,充分分离乙状窦后用磨钻磨除部分乳突气房。再用铣刀铣开乳突部分,它的优点在于:(1)使乙状窦能够得到充分保护;(2)乳突气房处残腔小,不易产生积液。(如图)

(五)、硬膜剪开

硬脑膜切开的方法先在幕上沿颅中窝底切开,再于乙状窦前切开,两个硬膜切口交汇于窦硬膜角,此处可确定岩上窦的位置。夹闭或电凝后切断岩上窦。切口与岩锥平行,继续沿天幕延长至小脑幕切迹。此时便可满意的显露斜坡取域。

(六)、显露范围

如下图

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大脑脚侧方结构

1 小脑幕缘 2 脑干 3 大脑后动脉 4 小脑上动脉 5 动眼神经 6 颞叶 7 骨迷路

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后颅窝结构

1 脑干 2 大脑后动脉 3 动眼神经 4 滑车神经 5 三叉神经 6 展神经 7 岩静脉 8 面前庭蜗神经 9 舌咽神经 10 迷走神经 11 小脑 12 岩上窦 13 骨迷路 14 颞叶 15 面神经垂直段 16 小脑上动脉 17 小脑前下动脉 18 颅中窝

(七)肿瘤切除

由周围结构分离肿瘤囊壁时应在蛛网膜层进行,这对保存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尤为重要。如果基底动脉未被肿瘤包裹,则多位于肿瘤对侧,不可忽视对基底动脉主干和小分支的保护。如果肿瘤已侵入内听道,可磨开内听道后壁,切除侵入内听道的肿瘤。

(八)关颅

严密缝合硬膜,防止脑脊液漏,必要时可用筋膜修复。切除的乳突腔可用大腿的脂肪填充,然后将颞肌翻转至缺损处,缝至胸锁乳突肌,再将颞肌筋膜复位缝合。最后逐层缝合软组织。

(九)入路注意事项

  1. 骨瓣范围必须包括足够的后颅窝部分,使用铣刀时注意保护静脉窦;

  2. 岩骨磨除过程是整个手术的关键,要注意保护耳蜗、半规管和面神经管;

  3. 切断岩上窦前要做好缝扎,剪开小脑幕时要注意防止损伤滑车神经;

  4. 肿瘤切除过程中手法要轻柔,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神经结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