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血在胸,心梗;死血在头,脑梗;死血在骨……

 重山水清 2018-05-11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药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我们今天的话题,从“死血”二字说起。

话说这一身之血,本来是用于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血液,总要周流不息、代谢顺畅才可以。否则,一旦气滞血瘀,不但濡养不了身体,反而还会化作一团“死血”。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它给身体带来重大影响——淤血在胸,则心梗;淤血在头,则脑梗。淤血在下肢静脉,则深静脉栓塞……凡此种种,不可胜数。

今天我们为您说什么呢?说的是死血在骨。

这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们为您细细道来。

看官须知,我们的筋骨,和肝肾两脏的关系十分密切。肾主骨生髓,肝养血主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肝肾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这就造成筋骨不强。骨头上的病,这个时候就容易找上来。

当然,这些只是基本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风寒湿邪滞留不去、痰浊阻滞经络日久,最终让气血瘀滞其间,筋骨、肌肉、筋膜失去营养,令骨病发生。血淤日久,死血化生痰热。痰瘀互结,症状日益加重。

说到这里,看官应该知道,我们到底所指何病了。这就是困扰无数人的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里面,这被称为“骨痹”。它的产生,如前所述,就是以肝肾亏虚为本,以风寒湿邪、痰瘀互结为标,最终让死血瘀滞其间的一系列改变。


明白了这一过程和道理,我们就知道,该如何让这一滩“死血”活起来了。

今天在这里,我们为您展示一张当代验方。可以说,它是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组复方,分为内服和外治两部分。它对于病程较为久远的类风湿患者来说,是比较适合的。组方如下——

黄芪50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炒白芍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怀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穿山甲15克,白芥子12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5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取药液搅拌均匀600毫升,饭后温服200毫升,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此为内服方。

再看外用方:

川乌30克,草乌30克,麻黄30克,桂枝20克,羌活30克,川芎20克,白芷15克,细辛20克,威灵仙30克,红花15克,姜黄15克,制乳香和制没药各15克。药物烘干,研为细末,用60度白酒加热之后和药,到手握成块,轻拍则散为度,趁热装入纱布袋中,摊到1.5厘米厚,然后放置在关节痛处。上面用热水袋加热,每次30分钟,中间更换水袋中热水1次。每剂可以重复使用3天。

此方初初看去,似乎有一些复杂。复杂的东西,似乎难以被人接受。但我们今天把它介绍出来,的确还是因为它对于年纪较大、病程较长、关节功能受损较为严重的类风湿患者来说,如及时雨一般,很有价值。


简单说说其中的精义吧。先看内服方药——黄芪、白术、当归、炒白芍、杜仲,桑寄生,怀牛膝,薏苡仁,穿山甲,白芥子,鸡血藤,威灵仙,甘草。正如方才所说,类风湿关节炎日久不愈,必然以肝肾亏虚为本。所以,这里面就有大量的扶正之品:黄芪、白术,健脾益气。杜仲、桑寄生、牛膝可以滋补肝肾;当归、鸡血藤和白芍,则可以养血活血。薏苡仁和白芥子,可以化湿除痰。这在配上穿山甲和威灵仙和通络化瘀之能,使得患者正气得补,淤血得化,经络得通。

然后在看看外用方——川乌,草乌,麻黄,桂枝,羌活,川芎,白芷,细辛,威灵仙,红花,姜黄,制乳香和制没药。如果说内服方以扶正为主,兼顾驱邪,那么外敷方无疑就是以治标驱邪为主了。其中,川乌配草乌,可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麻黄配桂枝,可以驱寒邪,通经脉。川芎、白芷和细辛,祛风散寒,活血行气。姜黄和红花,则可以活血化瘀。乳香配没药,那是标准的止痛配伍。羌活一味,祛风、通经、除风湿。这些药物配合在一起,势大力沉,对侵入人体的风寒湿邪发起“总攻”。

说了半天,我们忘说一件事,这就是,此方案源于哪里。看官须知,我们这个订阅号,立足于传播中医传统文化,所介绍和展示的方剂,要么为上古经方,要么为历代时方,要么为当代验方。上面这一则,我们择选自1997年的《山东中医杂志》。根据报道,此法治疗82例患者,近期控制11例,显效38例,有效4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8%。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6个月。

可以说,这样的一组方案,对于类风湿顽症患者来说,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因此,我们特别撰文,供医家参考、病家借鉴。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