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晚报那年月,庄上人种田那些事儿

 刘沟村图书馆 2018-05-11
那年月,庄上人种田那些事儿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以上图画为庄毓魁手绘)

年过七旬后,庄毓魁脑中关于家乡农耕生活的往事反而越来越清晰了。

七十年时光流逝,传统的农耕生活、曾与人们密不可分的老物件,在世事的不断变迁中都成了令人追怀的记忆。

尽管从未作过画,庄毓魁还是决定把心中所思都画出来,希望以画像的讲述方式,把植根乡间村野的老味道、老风情,说给年轻一代的人听。

铅笔打底,钢笔细描,于是一幅幅黑白色简单又拙朴的农耕生活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犁、耧、耙、蓑衣、纺车、织布、播种、拉架子车……这些画面收藏了很多人的童年往事、成长记忆和艰苦劳作的回味,也展现了老辈人筚路蓝缕却又安宁祥和的农耕历程,让你在与它们对视时,亲切,温暖,充满深情,系着乡愁。

庄毓魁的老家在卧龙区七里园乡雷庄村腰占岗自然村,他的根在那里,离乡前的生活和记忆都在那里。

身为农村娃,庄毓魁从小便在田间地头成长,熟知各种农具,了解各种农事。那时候,田地里没有拖拉机或旋耕机,人们翻地都靠牛拉犁来进行。那些耕地的好把式,一手掌犁,一手握鞭,一会儿“驾”一声,一会儿“喔”一嗓,一会儿又“吁”上一腔,拉犁的牛好像听得懂这一腔一嗓,或走或停服服帖帖地听从使唤,身后的土翻得如同波浪一般。

庄毓魁记得,家乡播冬小麦时,偌大的田地早被耙得平平整整,一片开阔。满眼土黄色的田地上,忙忙碌碌的都是扶耧播种的人们。耧杆套在牛身上,帮耧的人拉着牛前行,后边摇耧人双手握着耧把并左右摇晃,种子就在这摇摇晃晃中一粒粒进入土地。

说到牛,在牛把式农耕时代,那可是农民的宝贝。除了犁地、耙地、播种、碾场等各种农活外,牛还参与运输。平时收庄稼时牛车拉庄稼送粪料,农闲时可外出拉脚。那时候,新媳妇回娘家,夫家还会在牛车上装上用芦席或竹子制成的车棚呢。

每到割麦季节,家家户户变得繁忙起来。磨利镰刀,一家老少便下地了。割麦总在抢时间,有的人家天不亮就起床下地,有的人家干脆住在地里,累了睡一会,醒了接着割。农村孩子那时有麦假,小孩子也下地帮忙。烈日当空照,庄毓魁和家人弯腰在麦田里挥汗如雨,一阵“嚓嚓嚓嚓”声响后,身后已是一长溜倒下的麦子。从凌晨割到黄昏,还要把麦子捆成麦捆,然后一捆捆抱到架子车上,再一车车拉到场里。尽管最深的感受是累得“腰疼”,但再繁重的劳作,也驱散不了丰收的喜悦,那原始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就这样重叠着刻进了记忆。

割完麦子,先摊场,摊好晒好后碾场,随后就要借风力扬场了。扬场的人们戴顶草帽,一人或两人用木锨将籽粒混合物扬起,碎秸秆、糠随风飘走,另有一个手脚麻利的掠场人用扫帚及时把落在籽粒上的秸秆等掠到一边。一个好把式的扬场,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扬好后,扬场者摘下草帽,一屁股坐在干净的籽粒堆上,喝几口茶,吸几口烟,喜滋滋地看着收成。

“呼噜噜,呼噜噜,半夜起来磨豆腐,豆腐白又嫩,养料很丰富,赶快起来磨豆腐……”这是六十多年前庄毓魁上小学时读的语文课文。那时人们生活艰难,豆腐也不常吃,但过年时家家都少不了豆腐。每每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都准备做豆腐,先泡黄豆,磨时一人双手持磨拐推拉使磨旋转,另一人用勺往磨上加豆。磨好的豆浆过滤并经锅加热到一定程度,刮出倒在缸内点上石膏,再将凝成豆腐脑的块块倒入铺有包单的筛子中,包好压上重物,水分挤出,豆腐便做成了。

庄毓魁还很怀念农村的饭场。不论男女老幼,或坐或站,或蹲或动,大家端着饭碗聚在村庄的空场或大树下,东拉西扯,闲话家常,议论些家事国事历史事。孩子们则在饭场里穿游,谁家改善了生活,还会喊小孩到跟前尝尝鲜。整个饭场总是一派欢声笑语、温馨和谐。

还有打铁铺、钉牛蹄、各种量具和灯具、盖房子时的打夯和脱坯,那一个个场景都变成了庄毓魁笔下的一幅幅画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农人经历始终没有淡忘,那些农耕日子,充满质朴,满怀珍惜,虽十分艰辛却红红火火,也荡漾着发自内心的快乐。⑦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