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推拿,要注意配合时间与方位(下)

 香光庄 2018-05-13


  在上一篇文章中,浩然主要给大家谈了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有关时间因素的影响与作用。不过中医里涉及时间的内容很多,文章只能蜻蜓点水,很多重要的东西与秘传的内容都没讲,可谓挂一漏万,连我自己都觉得其实只是刚展开而已。不过限于篇幅,只能戛然而止,因为还有空间因素以及有关时间与空间因素,在针灸推拿等中的具体应用都还没有说呢,而这些都将在今天的文章中为大家分享。


传统中医中的“空间因素”


  对于“空间”这个因素,传统中医学虽然一直比较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寿命、疾病、治疗以及药材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既没有像对时间的研究那样深入和普遍,并发展出五运六气学说,也没有将空间因素更多的内涵纳入到具体的诊治中来,只是在比较大的地理环境层面讨论了人体、疾病与药材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医家在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多注重于五运六气的影响,而对于空间因素则更关注药材的不同产区与功效上。 



  尽管在总原则上,传统中医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但只是建立了一个缺乏具体运用的模型。例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气九州(九野)、九窍,皆通乎天气。”《灵枢·邪客》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灵枢·九针论》还论述了“身形之应九野。”《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脏、五体、五味等,说明了人与地的相应关系,都是在说人体与天(自然界)相通,与地相应,但均没有指出在施治时应该如何应用。



  但也不能说一点没有,《黄帝内经》等经典首先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等。《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等等。



  其次《内经》已经发现地域不同而人的体质不同。例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意思是说东方之地的人们习惯吃鱼类和咸味食品,因鱼性属火,会使人积热于中,成能走血,多食伤血,所以该地域的人大多皮肤色黑,肌腠松疏。到了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也是强调人的体质有地域性的差异。



  再其次,古籍中也常有因地域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人体的疾病也呈现出地域性倾向的描述。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瘟疫论》云“西北高原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等。



  在治疗方法上,传统中医针对不同地域给出了大的方向。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在西北寒凉之地多胀病,东南温热之地多疮疡的病变特点,提出了“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的治疗大法。并指出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之人易患痈疡,其病在肌表,热毒血壅,故宜取砭石宣泄热毒,排除脓血。西方之人抗外邪能力较强,疾病多属内伤,宜服药物调治等。” 



  空间因素对于药物的影响,是传统中医最注重的方面。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同地域所出产的动植物有明显差异,很看重药材的“道地”性,对于同样的药物强调要区分产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唐代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也认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到了唐以后,宋、元、明、清历代医家无不非常重视药材的产地。



  不过传统中医在讨论药材与产地关系时,只强调了所谓的地“气”不同而药材之“气”也不同,但对于“气”的差异性与空间的关系,论述的很少,今天的中医界也是如此。以上关于中医与地理的论述,资料来源于谭素娟与王蕊芳合著的《对中医学重视地理环境的探究》一文,从文中即可看出传统中医对于“天、地、人”三才中的“地”,眼光只局限于地理环境,而对于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而缺乏了解。




空间因素隐含的力量


  不过要深入论述其中的玄奥之义,将会用很大的篇幅,鉴于本文的主题所在,下边只能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略作点睛。例如对于中药材与空间因素的关系上,当采用易经八卦的眼光,以“同气相求”的原则来看,就能得出很多有趣的发现。举例八卦之“艮”卦与“坤”卦,五行都为土。对应人体脏腑,艮卦对应胃,而坤卦对应脾。在自然环境中,沙土为艮,湿土为坤。所以出产于沙土的大部分食物与药材,它的能量与胃的磁场频率相应,如黄芪对于胃病就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产于湿土之中的莲藕,其气通于脾,就善能补脾(但脾过湿之人又忌之)。



  空间所蕴含的奥义在应用中,方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传中医以及一脉流传而被传统中医边缘化的祝由术中,对此应用十分普遍。例如在炮制药材与服药过程中,根据药性或病情,都有一定的方位要求。举例病患在服用滋补心血的药物时,要占据“震位”,而面向南方。因为震位五行为木,通于脏腑之肝,南方为离卦,五行为火,通于脏腑之心。如此木火相生,肝血温升而化心火,就能促进相应药物的药力发挥。



  有关空间与疾病及治疗的关系,医家因为离易经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在大多数著述中很少论及,反而在最强调方位与气场的风水学中,得以发扬光大。风水之学,同样关注的是“天、地、人”三才,更强调时间、空间因素对于住宅中人的荣华富贵寿夭祸福的影响,这其中自然包含人的健康与疾病方面。不过因为风水学更偏重于关注人的命运,历来被统治阶级所忌,现代又被归于封建迷信,因此其中有关疾病与健康的部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承认与应用。



  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在风水书籍中汗牛充栋,浩然在以往撰写的许多文章中也频频举例,下边举个近代的例子:民国初年,上海江湾安乐院有家尼众庵,庵堂里的尼姑们总是接连不断地生病,甚至有位尼姑已经病得奄奄一息。当时的风水名家谈养吾先生,知道情况后专程实地勘测,根据玄空飞星排盘,结合周围环境分析,找到了尼姑们总得病的原因。



  原来在庵堂的正东方有一个水塔,当时的抽水设备落后,每当抽水之时,机声隆隆。而此方的飞星恰为二黑病符星,环境峦头引发了飞星的凶性,故尼姑疾病连连。解决方法还是依据飞星原理:谈养吾建议尼众,白天每隔一个小时敲一次铜钟。果然自此以后,庵堂中众尼姑的健康情况大有好转,就连那位奄奄一息的尼姑,病况也有了起色。所依原理是当敲响铜钟之时,金气发动,能泄二黑病符星之土性。



  以上例子中所谈到的“飞星”,就是空间隐含的属性之一,它代表一种特殊的能量场,会对人体磁场产生特定的作用力。而空间中不止这一种隐含属性,风水有很多流派,常见的多达四五十种,所有流派各有一套推算空间隐含力量的公式,可见空间里隐含着大量的神秘力量,而古传中医学以及一脉流传而被传统中医边缘化的祝由术中,借助这些神秘力量诊病治病的方术有很多很多。




如何借助时间的力量


  下边浩然给大家谈谈在针灸推拿等过程中,如何借助时间与空间的力量,让疗效更加显著。为什么浩然萌生了撰写此文的念头,是因为在刚刚举办的第四届金钻版易诊学习班上,有复训的学员反馈:他们借助我说的方法,在给被人针灸理疗过程中,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浩然想把这方面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读者。不过还是因为篇幅问题,以及所需大量基础理论才能讲明白,本文只能画龙点睛与蜻蜓点水般略作介绍。



  如何借助时间与空间的力量,其实只有一句真传:同气相求,求之必应。那么什么是同气?下边先来说说时间因素。时间其实并不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只是一种“人为”观察与设定的标准,此一点其实已被“相对论”所证实。在中医理疗中借助时间所蕴含的力量,需要记住“诊断用什么体系,治疗就用什么时间”这句话。



  例如若采取传统的梅花易数之法来诊断病情,一旦确诊后,在施治时就得采用八卦对应的时间。例如得卦“泽火革”,诊断血虚肺热,若要补血,最好在中午11点-13点的午时为病人进行扎针、艾灸、推拿或其他康复之术。因为血对应离卦,而在一天的时间中,午时也对应离卦,两者同气,所以治疗的效果就能因为同频共振而得以加强。



  但如果你根据梅花卦进行六经辨症,得出病人致病的原因是肝气不升同时胆火不降所致,需要调理肝经与胆经,那么按照子午流注对应的时间进行施治,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胆经行令的时间为半夜的11点至凌晨1点,肝经的行令时间为凌晨1点-3点。所谓行令,是这段时间该经及对应的脏腑能量最强,此时借助于针灸推拿等术施治,也属于同气相求、力量叠加,效果自然非他时可比。



  不过你应该已经发现,按照子午流注的方法,白天还好办,有些经的行令时间在夜晚或凌晨,总不能安排病人在这些时间段来治疗吧。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还记得我刚说过“时间其实并不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只是一种人为观察与设定的标准”这句话吧,秘诀就在其中,具体做法是:每一个行令时间为2个小时,含120分钟,以10分钟为一个间隔,排列12经行令时间,然后选择相应的小间隔当令时间进行施治。



  例如病人因为肺经问题下午3点来求治,按理下午3-5是膀胱经行令时间,但分成小间隔后:3:00-3:10为胆经,3:10-3:20为肝经,3:20-3:30为肺经……那么选择3:20-3:30这十分钟内为病人开始施治,就能起到远优于其他时段的效果。其中的原理,出自《黄帝内经》中有关数与象的“灵台秘典”——象术合一玄机。



  如果采取时间的阴阳干支体系来诊治病人,在选取时间上就要遵循干支规律。这里又有分别,假设诊断得自于八字或其他数术测算体系,例如病人八字甲木被金所克,那么治疗时间宜选择壬、癸水日时或丙、丁火日时,因为前者可以化金生木,后者可以制金救木;假设诊断来自于五运六气,那么壬日就不是水力量最强,而是木力量最强,因为在五运六气中,逢壬为“木太过”之时。调理五运六气导致的肝气郁陷问题,选择壬日最为恰当。



  为什么同样一个壬日,一会属于水,一会又属于木,难道没有一个标准吗?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五行属性,在不同的数术体系中含义不同,因此虽都用五行称之,但此五行非彼五行也。此外,以上介绍的时间力量,只是从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几个方面来叙述的,其实最玄妙的力量,来源于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以及北斗九星(例如玄空风水的理论就根植于此)等,这些都十分复杂而难以理解,今后浩然有机会再慢慢道来。




如何借助空间的力量


  在针灸推拿中借助空间的力量,依然需要遵循“同气相求”的原则。不过空间与时间一样,也不是一种客观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同样是一种“人为的结果”(参见“相对论”)。在中医理疗中如何借助空间所蕴含的力量?其实,风水中所有的原则与方法都可以应用,这就是为什么药王孙思邈特别强调成为国医高手必须掌握风水学的原因。不过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风水理论比较陌生,即使想要学习也非短期可以掌握,所以浩然在下边仅仅给大家分享一种十分容易掌握,而且特别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一句话:“让患者站在对应他/她疾病相应的后天八卦宫位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在给患者施治时,首先以你为中心点,找出周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然后排列后天八卦,见下图:



  你还需要知道每个八卦对应的脏腑组织,下图是八卦与脏腑组织的对应表:



  好了,结合上表,当下你给患者施治时,根据对方的疾病对应的脏腑组织,就让他/她站、坐、躺在相应的八卦位置。例如某个人因为胃痛求治,你就应该让对方位于你的东北方向,因为东北为艮卦,对应的脏腑为胃。按照如此方法施治,你就能借助到空间的力量,因为同气相求的关系,疗效就很显著很多。如果再能加上时间的力量,让“天、地、人”三才一起发挥作用,那么治疗效果会更好。



  好了,有关在针灸推拿中如何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话题,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不过很遗憾的是,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以及阴阳数术体系实在是太奥涩难懂,也难讲明白,所以有关的很多内容没办法展开,例如在利用空间因素时,有时要同时参照后天八卦与先天八卦,有时要参照河图与洛书等。不过本文的意义不在于详述,而在于启迪,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诊治过程中,充分考虑时间与究竟的因素,使施治效果事半而功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