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听一堂好课就像吃了一顿大餐,5/5-6号这两天的肩关节课程,iPT我想说......这一顿“很饱很赞 ”。虽说很多操作及手法要在临床中不断使用才能越来越熟练,前提是有正确的指导才能事半功倍吖。 接下来是一份课后小结,分享给爱学习的小伙伴~ 临床个案康复策略--冻结肩 冻结肩,也称五十肩,一种不明原因发生的疼痛与肩关节动作逐渐受限的症状,特别是被动外转与外展的关节囊受限模式。 不太好“啃”,病程长,影响大... 黄俊民老师从流行病学给我们介绍了冻结肩,并依照1975 Reeves的简易分类来做说明: 1.疼痛期 关节囊腔因为制动而逐渐减少 2.僵硬期 ER外旋、IR内旋、ABD外展动作受限特别 明显 3.解冻期 持续5~26M,时间与疼痛期的病程有关 文献引证--物理治疗、理疗、ROM ex、伸展、松动或综合治疗对冻结肩的疗效比其他疗法更具支持。 继而,叙述了其临床特征与症状--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色,动作受限,怕冷,压痛,肌肉痉挛与萎缩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因此,物理治疗策略的设计便会依照病人的症状表现来规划,是个非常个别化与特一性的治疗,才能与现有的常规治疗做区分,更显示出专业的独特性。 ~ 康复俊哥哥 黄老师着重讲了Cyriax医师于1982年所提出的关节囊受限模式,在执行被动动作时,特定某个方向范围受限,最明显的受限动作为外旋,其次是外展,屈曲与内旋受限较轻。 这类情况可能与肌肉痉挛、关节囊挛缩及一般性的骨质增生等机制有关。 在生理检测评估中,其附属动作Joint-play,大部分均受限,下滑动作是最明显的。 那么该如何治疗呢? (不急,听听) 评估让我们抓到治疗的重点,策略便是针对这些重点去执行,而疗效更是评估的验证,记得喔!没有效果也可以称之为有疗效,主要是能适当再评估后调整治疗策略,便是专业。 ~康复俊哥哥 课程中提到--先做急、慢性辨别。 急性: 可能痛到手肘以下,睡觉压痛到醒,被动动作限制以疼痛与肌肉僵直为主; 慢性: 疼痛位置在外臂处,夜间睡觉不会痛醒,被动动作限制以关节囊僵紧为主,如有牵拉才会产生疼痛。 所以,在急性期处理,就以缓解疼痛与肌肉僵直,适度做松动(G1/2震动式附属动作)配合物理因子治疗。 过渡至慢性期后,增加关节囊延展性,特别是前下侧部位。 选择加入使用Hjelm减压手法,牵拉盂肱下韧带来增加肱骨头上方的空间,需注意的是避免过度疼痛动作。Hjelm参照治疗后角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目标不同,达到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康复大叔最喜欢用的一个手法便是Hjelm减压手法,这也是他冰冻肩治疗为主轴的策略;当然期间也会搭配理疗与相关的松动手法,而在课堂中康复大叔还分享关节松动术对不同症状或组织的临床变化运用,让技术的操作随着我们的临床思路做幻化,这也是课程专业细腻的地方。 由于手法操作居多...无法一一罗列。 继而配合关节松动术与居家运动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矫正错误的动作模式 动到我们要动的肌肉 以生物力学视角干预肩关节撞击征 于庆琛老师讲述的是肩关节撞击综合症的评估、分析、诊断与治疗,课程伊始给我们深入巩固了肩关节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解剖,骨骼、关节、盂肱关节的被动稳定结构、肩带的动态稳定结构。 ![]() 股骨头的下滑伴外旋(Inferior Glide & Lat.Rt)的力学机制在全范围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这就要我们去分析,在什么异常状态下会影响肱骨的滑动与旋转。 接着,于老师讲解了对于肩峰撞击证的功能性分类,肩胛骨运动异常,盂肱关节下滑异常,盂肱关节外旋异常等,及临床表现。 ![]() 继而就有物理治疗师非常感兴趣的学习点--评估、理学诊断、鉴别。对于肩部的整体评估,于老师所教授的是围绕Alignment评估,可以理解为“对位、对线、对准”。静态评估--姿势,肩胛骨相对位置(有无翼状肩、肩胛内侧缘、下角是否翘起),肱骨是否有旋转等。动态评估,需要观察检查者的注意力和熟练程度,除了要看盂肱关节主动活动度,肩胛骨运动的启动时间也是至关重要,过早过晚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肱骨外展30°时肩胛启动外旋,被认为是理想状态。之后的肩胛骨活动位置,肱骨外旋的质与量,肱骨头向后滑动的程度也是需要评估。 ![]() 如发现异常情况,或是有不适症状,下一步就是带着问题来找线索咯。 需要先了解的是影响静态和动态Alignment的因素:
![]() 那么筛查短缩的肌肉,就要用到肌肉长度评估咯,于老师将肩袖肌群、胸小肌、菱形肌、前锯肌、大圆肌、三角肌、背阔肌、胸大肌都做了操作与指导,可都是知识点啊~ ![]() ![]() 评估过程中如有出现无力的肌肉、短缩的肌群,并能再现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是引起问题的原因,我想这也是培养物理治疗师临床决策分析的有效方法吧。 ![]() 关于治疗干预,评估正确后就水到渠成啦。急性期目标是止痛、防止继续损伤,采取手段包括制动、电疗、贴扎等;恢复期则针对无力的肌群进行激活训练,短缩的肌群自主、被动牵伸,之后加入神经肌肉控制训练,恢复其正常的运动模式(Patter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