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讲义】就《桃源忆故人》谈谈填词中平仄的调整

 杏坛归客 2018-05-13

就《桃源忆故人》

谈谈填词中平仄的调整

(知识课堂第47次)



关于词的基础知识,咱们在之前的知识课堂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目前大家对格律诗的格律要求掌握的比较好,对词的格律的掌握则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的认为填词必须严格按照韵谱添,一字不差,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就这个情况,杨会长在知识课堂上不止一次的发表过个人见解。今天,咱们就“桃源忆故人”这个词谱来具体讲解一下,澄清一下填词中的模糊认识。


大家先来看一下词谱:


桃源忆故人词谱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例词:


桃源忆故人

桃源笠叟


纵然播下多情种。

更问花开谁共。

一日梧桐鸾凤,

十载相依拥。


馨园蒿草风吹动。

惊了丽娘春梦。

非是霜浓露重,

孤影青灯弄。


这首词共两阕,上下阕词谱一样。可以根据需要句内调整,比如第三句(仄)仄平平仄仄(韵),可以是(仄)仄仄平平仄(韵),也可(仄)仄平平平仄(韵)


大家要注意这个备注,因为最近在交流群的讨论中,有人表明了不同的观点。


为什么要做这个备注呢,因为填词不是完全机械的按照韵谱去填,而是可以灵活调整,调整的前提是必须符合格律的标准,超过五字以上的,要二四六分明,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极个别的词谱例外)不能孤平,在这样的前提下,调整平仄是完全可以的。例如杨会长的这首词中,上下阙的第三句格律是完全一致的,按照韵谱都是;(仄)仄平平仄仄(韵)。但杨会长的两句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填的。


比如上阕的“一日梧桐鸾凤,”是“(仄)仄平平平仄”,,在标准词谱上做了微调,而下阙的“非是霜浓露重”则是按照标准的词谱“(仄)仄平平仄仄”来写的,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句的格律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仍然保持了格律的严谨,即二四六分明,没有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孤平,所以说,这样的微调是正确的,完全可行的。


以古人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按照韵谱正体是: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就是说,本句倒数第二字应为平声,但苏轼此处则用了仄声“赤”,为了避免孤平,他把倒数第四调为平声字“周”,可见这种调整方法在古代就已有之,是完全可以的。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填词中,既要严谨,又要灵活,这样才能更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更好的词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