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解表药 青椒:微辣的那种,而不是重辣的重辣反而消耗元气,辣椒味辛、性热,入心、脾经。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主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脾胃虚寒,伤风感冒等症。青椒能增强人的体力,缓解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疲劳。其特有的味道和所含的辣椒素有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的作用,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它还可以防治坏血病,对牙龈出血、贫血、血管脆弱有辅助治疗作用。一般人都会感觉到,吃了带有辛味的青椒之后,会心跳动加速、皮肤血管扩张,令人觉得热乎乎的,所以中医对它的看法和辣椒一样,有温中下气、散寒除湿的说法。1、解热、镇痛:辣椒辛温,能够通过发汗而降低体温,并缓解肌肉疼痛,因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2、预防癌症:辣椒的有效成分辣椒素是一种抗氧化物质,它可阻止有关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终止细胞组织的癌变过程,降低癌症细胞的发生率。3、增加食欲、帮助消化: 辣椒强烈的香辣味能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4、降脂减肥: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够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防止体内脂肪积存,有利于降脂减肥防病。青椒果肉厚而脆嫩,维生素C含量丰富。青果含水分93. 9%左右、碳水化合物约3. 8%,红熟果含维生素C最高可达460毫克。可凉拌、炒食、煮食、作馅、腌渍和加工制罐,制蜜饯。青椒与黄瓜相克。 辽细辛:辛温。入肺、肾经。散风祛寒,通窍止痛,下气祛痰。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风寒湿痹、气逆痰多喘咳,牙痛。1、用于治疗痰饮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清晰痰液的咳嗽)。有镇咳作用,常与干姜、五味子同用,前人的经验说:“干姜细辛五味子为治疗痰饮咳嗽之良药”。但肺结核之咳嗽和其他干咳症,则不宜用。2、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尤其鼻塞多涕,咽部有涎(分泌物多)者用之更为合适。或防风、荆芥,或配桂枝、生姜等药,都可以强发汗解表效果。方如细辛汤。3、用于治疗由风湿或流感引起的头痛、关节痛。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入膀胱、肺、肝、脾经。发表散风,胜湿解痉。外感风寒或风湿所致的头痛、目眩骨节疼痛、破伤风等症。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关节和肌肉风湿。主要作用是祛风(即通过解热、发汗、镇痛等作用解除风邪引起的症状)。防风的药性较缓和,发汗力量不如麻黄、桂枝,性味的辛燥不如羌活,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治感冒常与荆芥同用。防风与荆芥作用上的差别是:防风性较荆芥为温,且能胜湿(即治疗由湿引起的症状),故治疗风湿痹痛用防风而不用荆芥。如外感寒邪,伤湿感冒,恶寒无汗,则配苍术,方如海藏神术汤。2、用于治偏头痛。配白芷、川芎,尤其是体质平素虚寒而又有头痛、头晕者,或头痛与风湿有关者更适用。3、用于止痒。常与荆芥、薄荷配用,其作用仍属祛风范畴(中医学认为痒疹也属“风”症)。4、用于治疗痛泻(即肠鸣腹痛,泻时有痛)。中医认为这种痛泻由于肠内有“风”邪又有“湿滞”,故治疗上有防风配白术,达到祛风去湿目的,方如痛泻要方。 白芷:辛,温。入肺、脾、胃经。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1、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前额部痛用之尤好,配羌活、防风同用,能加强效果。妇女胎前产后的感冒头痛用之亦佳,可配川芎。2、用于治疗由风热引起的眉棱骨痛和压痛(即眼角和眼眶上的骨痛,常由感冒、上呼吸道炎引起),配黄芩。3、用于治疗由鼻渊(鼻窦炎)引起的头胀痛,作为辅助药,配辛夷、苍耳子等同用4、用于治疗毒蛇(如金环蛇等含神经毒的毒蛇)咬伤,在中草药蛇药方剂内往往加有白芷,可能是取其兴奋中枢作用。此外,还用于治疗牙痛(由烽火引起的牙痛,配石膏等清热药)。疖痈的肿痛(配蒲公英、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取其有镇痛作用,抑菌方面可能也其作用。头部挫伤或脑震荡后的跌打肿痛,用白芷缓解症状也有一定效果。一般认为白芷性燥烈,发散较甚,因此,血虚所致的头痛不宜应用。 荆芥:辛温。入肺、肝经。发汗解表,散瘀止血。外感风寒,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炒炭可止衄血、崩漏、便血。习惯无汗用芥穗,有汗用荆芥,入血分用荆芥炭。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均可用:风寒的,配防风、生姜;风热的,配薄荷,柴胡等。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荆芥虽属辛温,但温而不燥,与辛凉解表药配伍,可增强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有发热、头痛、鼻塞、咽疼、眼结膜等风热症状(感冒、流感早期)。方如荆防败毒散。2、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前任的经验是“咽痛必用荆芥”,现代在治疗咽炎和扁桃体炎的方剂中,荆芥常不少。配桔梗、生甘草尤能加强其消炎作用。3、用于治疗出血。用荆芥炭止血,要配其他止血药,例如配槐花炭治疗大便下血,配茅根治鼻出血。4、用于治疗产后血晕(因失血过多或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晕厥),可用荆芥穗。单味6g研末冲服,或随症配其它药煎服。5、用于透疹止痒。在荨麻疹、风疹、麻疹时用之,起到加速病理过程消退和止痒的作用。常用薄荷、防风等配伍(内服或外洗均可)。 附:荆芥穗功用与荆芥同,但作用较强,治血晕时是为要药。 辛夷:辛温。入肺、胃经。散风、通鼻窍。感冒头痛,鼻塞,鼻渊。临床应用:辛夷为治鼻渊(鼻窦炎)的常用药。可治疗由鼻窦炎、慢性鼻炎引起的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对急性鼻炎也有一定疗效。常配白芷、防风、细辛等同用,方如辛夷散;也可配苍耳子、荆芥、黄芩等。外用以乳剂和浓油最佳,油剂次之,煎剂又次之。注意:辛夷不宜多服,否则易致头昏目赤。 桂枝::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化水湿。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经闭腹痛,痰饮蓄水,适用于感冒风寒之表虚自汗者。1、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与麻黄比较,桂枝的发汗作用较和缓,往往要加生姜配伍,并在服药后喝热粥,才能助其发汗,方如桂枝汤。特别适宜于平素体质虚弱而新患感冒的患者。由于桂枝能旺盛血行,属于温热药物,所以,在风温等热性传染病时,有高热、脉洪大而汗不出者,不宜用桂枝,如果错用了,即使只用上0.6~0.9g,也会引起鼻出血。至于原来已有口舌干燥、吐血、咯血等所谓内火的患者,更不宜用桂枝。2、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肩臂肢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取其有温经止痛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虚弱又因对外感风寒而引起的痹痛,更为合适,有时单用桂枝汤就能收效;风寒较重的,多余麻黄、附子等配用,方入桂枝附子汤。3、用于治疗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痰饮(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间呼吸道有大量分泌物积存)。传统经验认为:桂枝通能阳利水(或化气行水),故能治疗上述的水肿、痰饮、从现代医学观点看,“阳”和“气”都是代表功能的意思。通阳利水货行气化水实际上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加强发汗和利尿的作用,从而 减轻局部体液的郁积,桂枝是具有着一作用的。但往往要配合利水、化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方入苓桂术甘汤。除上述三项用途外,桂枝在妇科和其它杂病中应用和广。例如与当归、白芍等合用可活血通经,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闭经等(注意:月经够多者时忌用);配甘草可治心悸;对有腹痛的虚寒下痢(如慢性结肠炎),在止泻方剂内加用桂枝可以止痛;在南方,当夏天觉身体湿因、肢体重坠时,用桂枝煎水洗澡后,可觉轻快。至于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杂病,其用途就更广泛了。 西河柳::甘、咸、平。人心、肺、胃三经。发汗透诊,解毒,利尿。主要用于麻疹初期的发热和疹出不透。配竹叶、牛蒡子、蝉蜕等,效力更好,方如竹叶柳蒡汤。外用熏洗亦可(方法同芜荽)。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要使用,热病汗多,合并肺炎和全身衰弱也不要使用。此外,近年来西河柳还试用于治疗外感咳嗽和慢性气管炎。麻疹难透,小便不利,解酒毒,洗皮肤风痒。 淡豆豉:辛、微温。入肺、胃经。解表、发汗、除烦。感冒发烧、头疼无汗、心烦胸闷。1、用于治疗轻型感冒,发热无汗,胃脘饱满。配葱白(葱豉汤);治疗阴虚感冒也十分合适,取其有轻度发汗而不伤阴(津液),可配生地、玉竹等。2、用于治疗热病后虚烦不眠(即因发热和病后新陈代谢变化等因素刺激神经系统,致心情烦乱,不能入睡)。配栀子,方如栀豉汤,此方既用淡豆豉解表,又用栀子清里热,都有解烦作用。3、治疗血尿。在相应的方剂内加入淡豆豉,有助于血尿。以本品30~45g配伍路路通30g,地骨皮15g,水煎服,效果更好。 升麻:甘辛微寒。入肺、脾、胃经。发表、升阳、透疹解毒。风热头痛,中气下陷,斑疹不出。1、用于解表透疹。麻疹初起,透疹不快时用之,配葛根、牛蒡子等,方如升麻葛根汤。但要注意热盛过甚,或麻疹已透,或有呼吸迫促者均不宜用。2、用于升阳,与益气药同用。用于治疗脱肛、子宫脱垂、中气不足、脾虚泄泻等,作用原理尚未完全明了(前人谓能升提中气),配柴胡后,升提力量较显著。方如补中益气汤。3、用于止痛。尤其适用于头面部疼痛而偏于风热者,如治轻症头面部神经痛,配苍术、荷叶,方入清震汤。治疗胃火牙痛(牙龈炎),配葛根、石膏或黄连;又治咽喉疹痛,配玄参、桔梗、牛蒡子等。 柴胡:苦、平。入肝、胆经。发热退热、疏肝解郁、升阳。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胸胁胀痛,月经不调。1、用于退热。特别适宜于解退弛张热(热度高低不一,早晚波动在1℃以上)、往来寒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就不恶寒,二者交替出现),凡发热性、感染性疾病,有上述热型者均可用柴胡退热。临床较多用于感冒、流感、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腺炎、蜂窝组织炎热症轻时配葛根,发热重时配黄芩,方入小柴胡汤。2、治肝气郁滞所致的胁痛和月经痛。用柴胡治胁痛(如慢性肝炎),取其有镇痛作用。但如肝痛较甚,且有胃肠功能失调,即食后胀满、消化不良、恶心、胸隔满闷,腹痛等所谓“肝气横逆”的症状,单用柴胡力量不够,要配香附、郁金、青皮等。治疗肝气郁滞所致的月经不调,肚腹作痛(与精神和体质因素有关的月经痛),也是取其镇痛、镇静作用,常配当归、白芍加强其作用,方如逍遥散。3、治疟疾,配常山。使用注意:凡阴虚所致的咳嗽、清热不宜用柴胡;由于“肝火上逆”(如高血压)所致的头胀、耳鸣、眩晕、胁痛,柴胡用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症状加剧,甚至出血。至于肺结核病,一般应慎用柴胡,但当兼有外感表症,需和解表里时,则可用;兼有肝郁,需解郁 时,也可用,此时用量一般是3~4.5g。附:柴胡、白芍常配伍同用,一方面能加强疏肝镇痛效能,另一方面白芍可缓和柴胡对身体的刺激作用。 粉葛根:甘、辛、平。入脾胃经。发表退热,生津止渴。“疗肌解表甘葛先而柴胡次之”,见《药性赋》。表症发热无汗,头项强痛,热病口渴,消渴,斑疹不透,脾虚泄泻。:1、用于解表。最适宜表症而又有颈、背部挛缩紧张感者(所谓“项背拘急”或“项背强”,如流行性感冒。因葛根能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又有解热作用,常配麻黄、桂枝等,方如葛根汤。2、用于生津。通过解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从而达到生津止渴目的,在风热温而引起无汗口渴时,用之最适宜。3、用于止泻。适宜于治疗热泻(约相当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取其有收敛消炎作用,常配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方如葛根黄芩黄连汤。如属于脾虚泄泻,可在补益脾胃的方剂内加入一味煨葛根,对增强止泻作用有一定效果。4、用于透疹。须与升麻同用。5、用于治疗高血压。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较好,但降压作用不明显,须于降压药配合同用。6、用于治疗冠心病。取其有扩张心冠脉的作用,用葛根片,对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有一定疗效。7、用于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由内耳血管痉挛所引起的神经感觉性聋,用葛根片,有一定疗效。 牛蒡子:炮制:炒用。辛、苦、寒。入肺、胃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和解毒作用,尤其适宜以下两种情况。1、风热而又咽喉肿痛(如咽炎、上呼吸道炎),配以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有较好治疗作用,方如牛蒡汤。2、风热而又便秘,即既有表症,又有里症(如流行性腮腺炎而又大便干结),用牛蒡子表里双解,颇为合适,因牛蒡子除能解表外,又富含油质,服后可以通便,即一般所谓“滑肠”。此外,还可用于透疹治疗疮疡。使用注意:凡泄泻、痘症虚寒、气血虚弱,都忌用牛蒡子;即使在风温表症需要辛凉疏散,但如表现有大便便溏者(大便不成形,水分多,排便次数多),也不要用。应改用薄荷、蝉蜕较合适。 蔓荆子:炮制:炒黑。辛苦,寒。入肝,胃,膀胱经。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牙龈肿痛。1、主要用于治疗头痛,尤其适用于因外感风热(感冒)而引起的头痛、眼痛。对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也有效。2、用于治疗湿痹拘挛(由于感受风湿引起肢体酸麻,活动不便),尤其适用于老年体虚引起的手脚抽搐。 知了皮:甘寒。入肺、肝经。散风热、退目翳,透气,解痉。感冒分热、音哑,麻疹不透,风疹作痒,小儿惊痫。一般用于小儿科较多,内科杂病和眼科也经常使用。1、治疗肺热嘶哑(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配牛蒡子、生甘草等,如单纯外感风热所致的嘶哑,则配胖大海。2、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夜睡不安,配钩藤、灯芯草。3、治疗小儿夜啼。用薄荷汤调服蝉蜕的下半截(即去头足)7~9个。4、眼科方面,主要用于退翳(包括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损害遗留的云翳、斑翳、白斑),古方即已用蝉蜕无比散治白翳遮睛,现代实践用蝉蜕无比散加减全蝎或蜈蚣、凤凰衣、犀角等治疗角膜白斑,根据对一些病例的初步观察,确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视力。此外,蝉蜕配木贼、菊花等能清风热,治眼红肿痛(急性结膜炎等)。5、用于熄风定惊(如治破伤风)。单用效力不大,须配镇痉全蝎、僵蚕等,方如五虎追风汤。6、最近有人试用蝉蜕于慢性肾炎中去尿蛋白,须配苏叶、益母草等,初步观察有一定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