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江湖郎子 2018-05-13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的时间规律

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 15点——21点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大约凌晨1点——7点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子午流注图

         “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

                            21:00_23:00 三焦经
                            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
                            1:00-3:00 肝经
                            3:00-5:00 肺经
                            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
                            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
                            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
                            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 肠经
                            15:00-17:00 膀胱经
                            17:00-19:00 
                            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

     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出于健康状态。

  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如《伤寒论》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说明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

  如太阳病自得其位的时间是9时至15时,此时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此时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太阳病阳气被风寒所郁遏,可应时而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再如阳明经自得其位是从15时至21时,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经气最旺,二者相较,正胜邪退,则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其病欲解,故“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内经》中所述“必先定五脏之脉”,正是强调了内因在其病欲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此进一步推导出在天人之间,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令为标,把握机遇,因时而动,“必先定五脏之脉”,参以天时,促其自愈,这正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谷万里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另外

    “六经病欲解时”与“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提法互见于<伤寒论>始终,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统一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六经之间传经》本人听课的笔录:[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六经病病里的概念和病性意义与病势的意义:(也就是病症的概括)


 1“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早9点——15点

太阳病 

病位

足太阳经、足太阳腑、涉及到膀胱和体表的阳气被外来风寒邪气所伤。

它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阳病的初起。

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证见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治宜五苓散。

 

2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大约 15点——21点(下午5点——9点

 

 阳明病: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干燥综合症zong的病)

病位是:涉及到手足阳明经、腑,也就是手阳明大肠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一般足经循行路线长,受寒邪反映比较明显,受阴邪经循行路线

就反映不明显。)

病  :是阳证。

病势是:极期。 阳明的阳气量比较大,但是,邪气入阳明就化热了,邪气就成了阳邪(五脏中的肝和脾),成了热邪 ,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大热,大实的证候 。从病里的角度来说:  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

"五脏六腑之海"是指:

①指足阳明胃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②指胃。《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③指冲脉。《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经脉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同。



3“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

少阳病: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胆经,胆腑和三焦。(如:无汗而喘。邪热壅肺汗出而喘。水寒设肺而喘。)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病  :是阳证。

病势是:是后期。这是为什么呢?

进入少阳的邪气它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 。如果邪气在足少阳经脉的话,它

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的症状。为什么有恶寒?那一定是有寒邪伤人阳气的症状。

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腑的时候就化热。而正气是少阳是小阳,是弱阳也是稚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阳气不亢不烈。一旦少阳抗邪不力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因而出现太阴病。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所属病候:耳聋,腹胀,水肿,遗尿,颊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上肢外侧痛,小便不利等。
  
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

 

太阴病:[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 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

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害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因而出现咳嗽、喘。在上边太阳病中就包括了。这里就不讲了。                   

病  :是证。仅仅涉及到脾阳虚。

病势是:是证的初期。

 

5“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

                                                                                      

少阴病: 

病位是: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

 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主水,肾又是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

少阴导致阴阳两衰。而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进一步加重。

病  :是证。                                                     

病势是:是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

极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又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虚衰为主 ,而是以外来的寒邪盛为主。:雪崩人埋葬雪里,你心、肾阳气再盛;雪的阴寒太盛,人的生命也要受到威胁。

 

6“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

 

 厥(jué)阴病:

病位是:涉及到肝和心包(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的复杂性)。如果这个病是 少阴传来的,你就是 病势就是末期。

病  :是证。

病势是:末期。有死无生。 因为少心、肾真阳虚衰 又导致厥阴相(象)火  肝和心包的 相(象)火衰竭,那的确是 证的末期。 有死无生。            

另  外:“ 者,尽也。 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转入厥阴,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遏ě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当阴寒邪气 特别盛,盛到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

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 阳气恢复以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阳气恢复的过热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变化。六经病他们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做传经。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 ,这就叫传经。

如:“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邪气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一经。

太阳可以传给—— 阳明;

太阳可以传给—— 少阳。 

太阳可以传给—— 太阴。  

太阳可以传给—— 少阴。     

太阳可以传给—— 厥阴 

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五经。

 但是,少阳可以传阳明。而邪入阳明就一般不在传给其他任何经了因为阳明是属土的,就象地球一样,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是地球上所化生的,最后死亡以后都回归于大地。所以邪入阳明以后,想再传其它经是不可能的。就象阳明的里热,尤其是阳明里是实证,你若不是通过泻下就在阳明本经解决的话;阳明的燥热实邪能传入太阴吗?是不可能的。

少阳病之邪可以传太阴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这些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我们说由一脏一腑,他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

比方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阳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

那么,少阴阳气恢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的!太阴可以外出太阳。也就是当寒邪盛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然后祛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又可以外出少阳。这就是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驱邪达外,厥阴之邪外出少阳的。

还有一对,就是: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在<伤寒论>原文里说: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为阳明病也。

这就是一个太阴湿浊不化,在太阴郁积久了之后从阳明燥化,外出阳明的一个例子。

以上是六经之间传经的基本模式。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五脏是:心 肝 脾 肺 肾;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六腑是小肠 胆 胃 大肠 膀胱 三焦。其中除三焦外,解剖位置和西医内脏的解剖位置是一致的。而三焦又称 孤腑,囊括五脏六腑之大腑。其中脾脏有点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中医的脾脏是指胰腺,这一点不敢苟同。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五脏六腑相克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 
  5.肾与膀光: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肮,膀肮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脏器关系决定健康: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血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面部反射区的定位与主治: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病位: 面部位: 主治的病)
头面:额正中点。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连线的中点。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连线的中点。主治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正当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连线的中点。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当目内眦直下,与肝区相水平。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鼻翼的中央偏上方。主治胃痛、胃胀、恶心、呕吐。
膀胱: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主治痛经、阴部痛、腰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
大肠: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与肝区、胆区在同一水平。主治泄泻。
肾:在颊部,当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主治遗尿、癃闭等。
脐:肾区稍下方。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主治胸痛、胸闷、产后乳少等。
背:在耳屏前方。主治背腰痛。
肩:在颧部,目外眦直下,颧的上缘,平小肠区。主治肩臂疼痛、肩周炎。
臂:在颧骨的后上方,肩区的后方,颧弓下缘处。主治臂痛。
手:在臂区的下方。主治手背肿、手指是痛。
股里:即大腿的内侧面。反向区在近口角旁约0.5寸。主治大腿内侧疼痛。
大腿:在耳垂与下颌角连结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主治大腿痛或活动不利。
膝关节:两牙床的中央,相当于颊车穴的部位。主治膝并节痛。
小腿:在下颌角的前方,下颌骨上缘处。主治腿肚转筋、小腿痛。
足:在小腿反射区的前方,目外眦直下,下颌骨上缘处。主治足部肿痛。
观察面部五色的浮露与沉滞,可以了解其病变的浅深;观察面部五色的润泽与晦暗,可推知疾病预后的好坏;观察五色的散漫与聚结,可以测知病程的长短。如面部色泽含蓄而明润则病轻,色泽沉滞而枯槁则病重。五色从不向上蔓延,则提示病情即将加重;五色从上而下逐渐消退,则提示疾病即将痊愈。五色在面部的表现,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整个面部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内部归属五脏,外部归属六腑,如五色变化从外走内,则说明病变由腑及脏;五色变化从内走外,则说明病变由脏及腑。
应用面部反射区治疗:
面部反射区的应用很广泛,临床常用针刺、指压或按摩面部的相应区域治疗疾病。面部反射区的选用方法如下。
根据疾病的相应部位选取。按照病变的脏腑器官选取相应的反射区。如咳喘可选肺区,痛经可选子宫区。
根据面部的反应点选取。当有病时,在面部相应反射区常出现色泽或形态的变化,或出现压痛点,即反应点。如胃痛时在胃区常有变化,此时可选取胃区治疗胃痛。
根据中医理论辨证选取。如胃痛,属于肝火犯胃者,除选取胃区外,还可选取肝区。

      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熏于面……。”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及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分布到面部,其余的阴经通过表里两经的经别相合而上头面部,奇经八脉也循头面,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面部是人身各部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脏腑、肢节、经络的反映中心。面部反射区的定位与主治:头面:额正中点。肝:心区与脾区连线的中点。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耳背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功能。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主治: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皮肤病。主治:腹胀,消化不良,胃脘痛,食欲不振,腹泻。主治:肝炎,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头痛,眩晕,目疾。主治:因阴虚阳亢引起的失眠,眩晕,多梦,头痛,五心烦热。6.耳背沟定位: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病,神经血管性头痛,眩晕。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足阳明胃经 大迎足阳明胃经 大迎

      穴位名称:大迎 [经穴]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面动脉博动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主治】:①颊肿,牙痛。主治疾病:  大迎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大迎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               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

    【归经】:足阳明胃经 【国际代码】:Da ying(ST5) 


     

[转载]对照《六经病欲解时图》给自己诊疗病



五脏六俯面部反射区


(一)心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心脏在人体内主宰血液的运行,濡养头面及皮肤,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内经》中说“心主血脉,其华在面”。现代医学同样认为,血液能在体内循环,主要靠心脏“泵”的功能。人面部皮肤的特点是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所以心脏功能的盛衰,容易在面部皮肤上反应出来。若心脏功能正常,面部血液循环旺盛则皮肤色泽红润,有光彩;反之则面部皮肤暗淡,枯槁,无光泽,这同时也说明是心气不足,心血亏损的表现。如血瘀所致的面颊及口唇紫钳,就是因为心气虚,血液在脉管里循环无力,流动缓慢造成的。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红赤面”,中医认为是心经火盛的原因,因为心脏在五行之中属火,心气太盛则赤色见于面部。面部毛细血管显露也是求美者的一大烦恼,目前美容界还没有找到一种根除的方法,只能实施物理治疗,取得一时的治疗效果。

(二)肝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肝脏主要通过藏血和疏泄情志的功能,对面部皮肤产生影响。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所以肝脏有“人身血库”之称。若肝脏有病,失去藏血功能就会出现面部皮肤呈黄色,也就是偏青色而枯槁。有时因为人过度疲劳或失眠同样能引起肝藏血功能失常,出现面色萎黄

 当肝脏疏泄情志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急燥易怒或恐惧胆怯。表现在面部皮肤就会呈现青色黄褐斑,所以面部苍老及产生色素斑的人应注意调整情绪,使心情轻松舒畅,黄褐斑亦能同时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肝血养筋,肝调节血量功能失常会出现指甲薄而软,脆裂枯而无光,指甲变形,肝血充盈则指甲荣润有光泽,坚韧。

(三)脾脏与头面皮肤的关系

 脾脏为营血化生之源,有将营养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的功能。中医称牌为“后天之本”。人体全身各器官、组织系统、四肢、皮肤肌肉全赖脾养。《内经》中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只有脾与胃的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功能旺盛,生命才能得以维持,皮肤肌肉才能有充分的营养而健康,面部才能容光焕发。若脾虚,不能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精微物质,人就会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或面如土色,暗淡无光。所以皮肤干燥不润泽或面部出现皱纹,肌肉松弛,过早衰老都与脾功能低下有关。 另外,脾脏功能强弱除对面部皮肤有影响之外,对人体肌肉影响也大。如肥胖就绝大多数是脾功能失常引起的,脾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低下,水液停聚以致肥胖。与此相反,生活中也有些人为自己太瘦而苦恼,四处寻找“增肥”的良方,事实上过胖与过瘦的根源规都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胃对食物的精微物质吸收和输送功能不好同样导致人肌肉不丰满,而消瘦

(四)面部皮肤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肺脏的功能主要是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是大自然之气由肺吸入,体内二氧化碳由肺呼出;另一方面体内流动着的、微小的精微物质。都由肺统领,所以在维持人生命体征平稳,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等方面,肺脏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样,在美容抗衰老方面,肺功能正常与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说:“肺主一身之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的荣枯与肺脏功能有直接的关系,肺脏随呼吸的功能带动营养精微物质充肤,润泽毛发,其中面部毛孔的分泌功能是否能维持正常亦由肺气功能决定,当人的毛窍排泻不畅而堵塞时,人面部表现是生粉刺痤疮,所以这类疾病发生时,中医治疗原则多半是以调理肺脏的功能为主。  

(五)肾脏头面部皮肤的关系

  肾脏与人头面部的关系在于行藏精,精是人生殖、发育的根源,主人身之水液,以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肾为人生命之根,所以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正常,水液在体内代谢正常,则面部皮肤紧弛有弹性。若肾气虚损则体内水液代谢失去平衡,致“水灾泛滥”,在面部就表现为眼睑浮肿、松弛,皮肤无光泽,水分滞留“目下如卧蚕”状,所以人的眼睑过早松垂与肾脏关系十分密切。另外,头发的荣枯也与肾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肾藏精,肾精充盈则可见头发黑泽、靓丽、浓密有光泽,反之若肾精枯竭,则头发发黄,发质差无弹性易断,易分叉,所以很多乌发方剂中都含有滋阴补肾的药物,以增强肾脏的代谢功能。

 前面所介绍的五脏功能与人面部皮肤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有诸内必行于外和由里及表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坚持面部皮肤美容护理和治疗,可以改善和调整体内五脏六腑和气血运行的功能,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最终目的。


                                              文源  画家刘克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