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难之役策划者姚广孝的临终遗言,让朱棣断了寻找朱允炆的念头

 相逢就是缘 2018-05-13

靖难之役策划者姚广孝的临终遗言,让朱棣断了寻找朱允炆的念头

酉三历史

百家号04-1400:51

1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朱棣来到庆寿寺。他这次来,是想见姚广孝最后一面。现在的姚广孝已经是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他的生命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这些年来,姚广孝拒绝了朱棣无数次的封赏,一个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这么做,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不是被朱棣抛弃,而是被他的亲人抛弃。

永乐二年(1404年),时任太子少师的姚广孝衣着光鲜地回乡省亲。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热烈欢迎和奉承拍马。

2

衣锦荣归的弟弟还乡,唯一的姐姐却没有跑出家门迎接,姚广孝感到很奇怪。当他兴冲冲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时候,发现姐姐家的门关得很紧。

从邻居的口中,姚广孝知道,他姐姐是在家的。但是,邻居们不知道,为什么他姐姐关着门不见他。对于这个原因,姚广孝是知道的,那就是因为他是助纣为虐的人。

不仅如此,姚广孝年轻时的好朋友王宾也关着门不愿相见。他只托人捎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穷人不与富人相交。

3

其实,王宾不是说他不配与富人相交,而是说像姚广孝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他相交,因为姚广孝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

想想朱棣执政之初,他大开杀戒,动不动就灭人的族。姚广孝也曾劝朱棣减少杀戮,朱棣不听,是姚广孝的错吗?

姚广孝也曾告诉朱棣,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不能杀。可是,朱棣灭了方孝孺的十族,这也是姚广孝的错吗?

4

故乡的拒绝给姚广孝很大的打击,自此以后,他白天穿官服,照样上朝,晚上就换上僧服,吃斋念佛。

这个时候,朱棣又来找姚广孝。朱棣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姚广孝的和尚身份帮忙。应天被攻破后,朱允炆一把火将皇宫给烧了,他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其中的一个是,朱允炆没有死。他的主录僧溥洽秘密安排,将朱允炆送到某个安全的地方。

5

朱允炆的藏身之地,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寺庙里,因为溥洽是和尚。朝廷明察暗访,将天下的寺庙都给搜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这个时候,朱棣就请求姚广孝帮助。

修撰《永乐大典》的时候,朱棣就请姚广孝出山相助,表面是修撰《永乐大典》,真正的用意在查访朱允炆的下落。

《永乐大典》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如果要写,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朱允炆是皇帝,他的藏身之处必然受到至少一个得道高僧的庇护。

6

如果能请那位得道高僧前来,朱棣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可是,《永乐大典》修好了,朱棣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朱允炆的下落,还是一个谜。

朱棣静静地坐在姚广孝的病榻旁,尽管就要面临生死离别了,但他们都没有谈他们的个人私事,只谈国家大事。

最后,姚广孝郑重其事地向朱棣提出一个请求,请朱棣放了溥洽。朱棣看着姚广孝,脑中思潮起伏,感触百端,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7

传言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可是他什么都不说,朱棣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朱棣又看了姚广孝一眼,姚广孝的眼神仿佛是说,放心吧,没事的。确实如此,姚广孝单独见过溥洽,但关于他们见面后的谈话,姚广孝也是什么都没告诉朱棣。

朱棣细想,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溥洽对姚广孝说了朱允炆的下落。否则,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请求朱棣放了溥洽。由此而论,溥洽出去后,可能不会为朱棣的统治带来麻烦,否则姚广孝就不会劝朱棣放了溥洽。

既然造反导师都相信溥洽,朱棣也只好相信。再说,这是姚广孝的临终之求,朱棣不忍心违逆。永乐十六年(1418年),姚广孝闭着眼睛死去,因为朱棣答应放了溥洽。

姚广孝的一生,有过追求,也有过梦想。可是,天意弄人,梦想成功后,他就开始背负起悔恨活着。也许,直到死了,他仍然有着很多恨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