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院团最怕人才“断流”

 老河鱼的记忆 2018-05-13

“近年来,优秀的文艺苗子我不是没有碰到。可是把人招来了,又给不出相应的待遇,怎么办?”昨天下午,文学艺术界别分组讨论市政协工作报告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男高音歌唱家“大胡子”魏松率先抢过话筒,“上海歌剧院虽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我们没有自己的专属剧院,这意味着也没有自己的演出季,演员基本工资的一半以上要靠下基层的小型演出来支撑。行内流传这样的择业定律:优选赴海外发展,次选部队院团,再不就奔北京去或是留校任教,上海歌剧院这样的老牌院团竟然成了下下之选。”

魏松忧心忡忡的“开场白”,道出上海文艺院团的共同尴尬:人才“断流”,甚至连眼前人也难留住。

“我们这一行,最怕就是后继无人!”年年呼吁保护地方戏的上海沪剧院演员马莉莉又老话重提了。“如今从事沪剧的专业人员不到100人。”

上海越剧院演员方亚芬说,“原本‘小梅兰芳’余少群是被我们上海越剧院相中的,可我们解决不了人家的住房、职称,人家只好奔浙江越剧团而去。最近,‘越剧王子’也落户杭州了……小生们都走了,我跟越剧院同为花旦的王志萍说,要么你演小生,要么我改小生吧!”别看方亚芬轻描淡写,嘴边挤出的却是一丝苦笑。“浙江省在引进人才方面一年投入几千万,面对我们剧院发出的一纸录取通知书,青年演员就算心里想来,脚也迈不动呀!”

这个会场,委员们多是顶着光环的演艺明星,发出的声音却没有风花雪月。“一个院团的生存状况,其实也是一个艺术门类的生存状况。”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原党委副书记、艺术总监马博敏的这句话听得人若有所思。

本报记者 范昕

作者:范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