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蓝田辋川,探访唐代诗人王维留下的“灯盏窑”

 潇潇雨ekg9m5f4 2018-05-13

探秘 '灯盏窑'

辋川因王维而闻名遐迩,王维因醉心辋川的美丽而定居于此,从而留下了众多传诵至今的田园诗作和书画作品,被后人所敬仰。二者究竟谁成就了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倒也不好妄下断语。只是其在辋川隐居生话期间,留下了太多的足迹、遗址和传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去寻访。

因职业原因,十数年间往返于辋川,难以计数。走遍大小幽峪,识人无数,唯一人印象颇深,交往甚密。其人便是李老师海燕先生。

李老师七十有五,银发飘然,面略黑而泛红,身单薄而精神灼烁。手粗糙青筋毕现,脚步缓而有力,若非鼻梁上一架金丝眼镜透出些许书卷气,实与当地农人一般无二。李老师和家父乃同窗好友,返乡后又从事同一职业。不同的是家父因其他原因未能继续教书育人,而李老师毕生付心血于教授,桃李无数。如今退居山林,痴迷于辋川山水,醉心于王维诗画探究,几年下来颇有收获。

前日去李老师处讨要奇石,烹茶对饮之余聊起辋川与王维,先生知道我有王维情结,当下言道有王维遗迹一处,是否陪他前往,我便欣然允之。

翌日,约先生一到驱车前去辋川新村。刚进新村,先生要我停车,言道此行路途险峻隐秘,需邀一友充作向导方妥。旋即转身没入一片松林之间,少顷携一人大步归来。来人年约五旬开外,身着淡蓝色上衣,略长。脚登军用胶鞋,腰束布带,手执弯刀,下着褐色军训裤。身材不高但很健硕,双目隐隐透着精光。好一条汉子,我不由得暗暗惊叹。

图:左为李海燕,右为段广民

来人姓段,名广民,退伍军人。虽退役已久,但军人的气质犹存。我虽然对前往的路途一无所知,但有段大哥相伴前往心头自然欣喜。

一行人弃车前行,地势由东向西缓慢增高,坡上權木茂密,似有小溪隐于内,侧有农田,篱笆围之。农人缚稻草人置于其间,山风拂过微微晃动,倒有几分与真人相似,惊得鸟儿不敢靠近。三两百米过后,山坡陡然难行,很是吃力。只见在前面开路的段大哥钻进林间,很快拿着两根结实的木棍跑回来了。原来他担心路滑难行,给先生和我每人做了个手杖。我自忖身体强壮,但碍于大哥的热心,还是伸手接过并感激向段大哥笑了笑。

一行人沿山脊攀登,左手边是大万山的背阴处,林木茂密,幽深不可测。右手边就是有名的大万沟,附近的山坡上野花竞相绽放,溪水边蜜蜂飞绕,幽香阵阵,风光旖旎好不惬意。向远方眺望,山峦起伏,松林墨绿,一望无际。

山脊上由于风疾土质贫瘠的缘故,少有杂草,偶有树木也颇为稀疏。平日农人挖药砍柴多经过此处,再加之牛羊践踏日久,似有路径可寻,并不难行。道路蜿蜒盘旋,曲折千回,十分陡峭,山石风化后散落一层厚厚的沙砾,加杂着干硬的羊粪粒光滑异常,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此刻,段大哥为我们预备的手杖方显示出它的实用了,不由得为段大哥丰富的登山经验而折服了。

行至一坡势稍缓之处,众人相挨坐下,小憩片刻。站立此处回望,辋川葫芦形地貌尽收眼底。东边的山峰叠翠连绵,六郎关、草坪、大坡垴隐隐约约环绕于辋川背后,西边的大万山、游风岭、栾家濑、鹿柴像一排卫士,把辋川紧紧护卫。山脚下民居井然排列,粉墙岱瓦,田陌相通,炊烟低绕,恬静安祥。省道、国道如骄龙穿梭而过,给淡然的辋峪勾勒出两笔绚丽的迷彩。山风轻掠,不经意间钻进衣背,一般惬意直透心脾。

起身再次上行约数十米,段大哥说现在不能再向上攀登了,需向左直行。言罢一头扎入密林中去了,先生居中,我随后跟进。直到此时,方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林中藤蔓纠缠,树枝蔽空,荆棘横生,目力所能及不过三两丈光景。只见段大哥一边辩别方向,一边奋力挥刀砍路,甚觉吃力。柱杖于地,极目四顾,才发觉山坡之上根本无路,只有边开道边艰难前行。

众人摸索着向丛林深处而去,头顶树枝相参于一体,碧叶蔽空,藤葛相挽,荆棘杂于其间,因而挪上一步皆甚费力。叶隙间洒落的太阳缕缕光柱,照射在林间的地面,映着枯枝烂叶斑驳陆离,甚觉晃眼。藤蔓抱着树枝多呈拱门状,一行人只得屈膝而过,脚底踩上陈年积厚,日渐腐朽的落叶,柔软虚松颇为湿滑。稍有闪失,人就会滑落下去,非常危险。

李老师年高体瘦,看似弱不禁风实则坚韧异常,由于常年在山间探访摸爬,早已练就了一身的功夫。倒是我这个年轻后生常常跌倒,还要李老师搀着,甚是愧疚 。

众人在密林间上下折返五七百米,汗湿衣衫,气喘如牛。忽然前面传过来段大哥的喊声,方知终于走到地头了。寻声望去,三五米开处,随着段大哥挥舞的砍刀一次砍下,密林间隐隐现出一堵灰白色的峭壁。仔细观望,此处已是大万山主峰了,是一个近似七八十度几乎垂直的山崖,崖面色灰白,高约十数丈。奇怪的是在距地面两三米处的崖面上,有一处两尺见方的小石洞,剖面规整,四壁光滑,当系人工所为。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只是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峰顶,不觉诧异。看我一脸茫茫然,李老师笑了,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李老师所言的王维留下的遗迹呀。随着李老师的引导,我一一查看这些微型洞窑,原来这些洞窑并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在崖面上由南向北几乎同一水平线上,一字排列着四五个小洞窑。只是其他几个处在崖面边缘的洞窑风化剥蚀比较严重,仅剩下一些轮廓尚可辨认,惟有位于正中一个保存相对完好。

我们坐在山石上,看着石崖上的小洞窑,在李老师低沉略带疲惫的讲述中,仿佛回到了古老的唐代,回到了那个年代的辋川……

王维早年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王维在京城为官其间,在蓝田辋川山麓修建了一所别业,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青山碧湖,溪谷清幽,其间农舍田陌,池塘牛童,更妙的是欹湖,水面广阔,烟波浩渺,真乃人间仙境。王维与他的知交好友在度着悠闲自在的、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混迹官场,出入皇家宫廷,结交达官贵人甚众。

闻王维辋川别墅业舍馆雅致,欹湖风光绮丽,便登舟逆水纷至沓来。相传每年正月十五,王维在辋川欹湖举办灯会用以款待京城来客,后演变为逢节俱有甚至常态化。为使灯会内容丰富观赏华丽,王维别出心裁,在辋川周围五座最大的高山之上,命人琢石为窑,用以置放油灯,并派五位老者值守,待命而燃灯,是为“五老放灯'。

月夜微风,楼船齐聚欹湖水面,桅杆上红灯高悬,甲板上文人墨客围桌而坐,举杯吟诗,拂琴弹唱。歌姬舞者轮番献艺,琴声,歌声,吟诵声,随流水四散开去。主客酒意酣畅,歌舞淋漓之时,一声呼啸,四周高山之上彩灯一齐点亮,刹那间,山上山下,波光水面,一齐映照的斑驳陆离,五彩绚丽。那些悬挂在船楼上的红灯笼,尤似一颗颗轻盈的红色绒球,飘然站于桅杆顶端,似欲乘风飞去,与山上灯盏天上繁星交映成辉。

此刻美景,醉了欹湖,呆了众生,胜似天上人间。夜深兴尽之时,游客们依着山上的灯盏,沿着醒目的航标,依次顺流回京去了。欹湖慢慢的归于沉寂,唯山上窑里的灯盏还在默默的亮着,把残余的光芒洒在欹湖,静候黎明的到来。

那些值守灯盏的老人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甚至把生命奉献给了悬崖上的灯盏。在大万山的北边,有一座奇险的山崖,有位老人就从这掉下了百丈悬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老者,把这里就叫“舍身崖'。那些放置灯盏的石窑,当然也有了惟妙惟肖的名字,'灯盏窑'。这些故事,这些遗留到今天的灯盏窑,自然就成了传说,也成为了传奇。

本文作者下山

山风吹来,丝丝凉意把众人从梦境中拽回。李老师抬头看看天色,又担心大家受凉,随招呼赶快下山。我走在最后,看着李老师二人的身影已隐入林间,回过头来又看了看山崖上的灯盏窑,自语道,我们还会回来的!下次再见时,不单单是我们三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看你。

别了,灯盏窑。

南山樵夫:本名王刚,丝路曼城蓝田出租车司机,热爱本土文化,爱旅游,喜好探寻古迹。

关注蓝天文苑

记录乡土人文

编辑:简十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