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降“糖”五穴之大杼穴

 汉都玉苑 2018-05-14

降“糖”五穴之大杼穴

黑龙江·于国强

 

    通过上次对降“糖”五穴之膏肓穴的讲解,想必大家对糖尿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在家中或在晨练时,就可以通过对膏肓穴的按摩来防治糖尿病。这让我们慨叹中医学神奇的同时,也掌握了一种行之有效且“绿色”的保健手法。在这一期中,让我们继续了解降“糖”五穴的第2个腧穴——大杼(zhu)穴。

 

    中国 每 天 有3  000余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可见糖尿病的高发状况已不容忽视。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1型糖尿病,另一种是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般来说与遗传有关,它叫做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叫做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型糖尿病。

 

    这些专有名词,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打个比方,人饿的时候需要吃东西,吃了东西我们会感觉有力气。食物在体内会代谢成一个个小的血糖分子,人体的细胞通过对血糖分子的吸收而获取能量。我们把这一个个小的血糖分子比作小煤球,把人体细胞比作一个大锅炉,煤球只有进入这个大锅炉燃烧之后才能提供人体能量。胰岛素可以理解为一个铁铲,煤球进入炉子的时候需要用铲子一个个地输送到炉子里。如果这个铲子少了,就叫做1型糖尿病,它和遗传因素有关,这时只能靠输入外源性的胰岛素来治疗,这类患者多数为青少年。

 

   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集中在2型糖尿病。本来是一个煤球配一把铲子来运输,可由于您特别能吃,产生很多糖分子,小煤球变多了,但造铲子的工厂不够多,小煤球无法进到炉子里,只能在血液中闲逛,就形成了高血糖,也就是2型糖尿病,可见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

 

    提到大杼穴,大家可能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诗》吧:“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里的“杼”,是指中国古代妇女在纺纱中使用的梭子,一种中间比较宽两边比较窄的织布工具,有“轴”的意思。 

 

    我们知道人体的脊柱就像一根很重要的轴,所以椎骨也被称为杼骨,最大最突出的那个就是大椎。古人观察到人脊椎骨两旁的横骨和这种梭子比较像,它又在大椎的旁边,所以就把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人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是3寸,一半正好是1.5寸)的位置命名为大杼穴。

 

    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也是八会穴中的“骨会”(骨头都聚集于此的意思)。骨在人体的作用如同房屋的房基,是最核心的东西,就好像枢轴一样,因而大杼穴还隐含了“机枢”之意。

 

    很多老人知道,在治疗小儿疾病上有个方法叫“捏脊”,就是让小孩趴在床上,大人两手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沿着脊柱两旁,从长强穴处,把皮肤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从长强穴推到大椎穴。对于大人而言,用捏脊法刺激大杼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保健方法。只不过在捏脊的时候,需要力气更大一点,否则不容易刺激到,达到后背感到发热发胀即可。在捏之前最好在后背上抹一点润肤油,这样更舒服些。经常捏一捏,对于推动膀胱经气血,促使督脉阳气上升都非常有好处,一些聚集在体内的毒邪自然会慢慢地消散,离开身体。(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