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赛 | ​现代科学前传(二):游牧民族的契约

 学位多士 2018-05-14



作者 杨赛(极客邦科技终身首席记者,2050志愿者,科学哲学爱好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有一个游牧民族长期在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之间漂泊。


在他们的生活中,可能连第二天晚上住在哪里都是个未知。他们长期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的人民无论在巴比伦还是埃及都是不受待见的外来者。

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契约”对他们而言是生死大事,几乎是除了武力之外唯一能够依靠的东西。

不用说,这样的生活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永恒的存在”作为他们的依靠。

还好,他们有一个上帝。

他们的上帝就是那个永恒的存在。

他们相信,自己之所以在漂泊中受苦,那是因为他们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违背了与上帝之间最初的契约。

但是,仁慈的上帝并没有抛弃亚当的后代。上帝与他的子民订立了一个新的契约,说会有弥赛亚来拯救他们。

因为上帝所定的契约一定是真的,所以弥赛亚一定会出现。

公元元年,耶稣降生于伯利恒,位于当时罗马帝国的犹太省内。

耶稣带来了一个新的契约。

这个契约是上帝针对所有的人类制定的,远远超过了上一次契约的对象群体。契约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

但凡信仰上帝的——无论你是亚伯拉罕的后代还是别人的后代,无论你是高贵还是下贱,无论你是说拉丁语还是说希伯来语——都可升入永恒的天国。

由此,基督教理念虽然没有被很多失望的犹太人们(希伯来人亚伯拉罕的血缘后代)所接受,却开始缓慢的在广大的罗马帝国内部传播开来。


基督教最初的教徒大多是帝国境内的弱者和边缘人群。在这个大背景下,一些教内精英努力发展出来了一套很强的“格义”能力。这个能力的作用是:当你代表基督教去跟“异教徒”沟通的时候,人家不会太烦你,最好还能够欣赏你——因为你显示出来你对他们的文化、语言体系都非常了解,甚至还能提出一些很有用的观点。人家喜欢你这个人之后,说不定就顺带着喜欢上你的宗教了。

《新约全书》完成于1世纪,于4世纪正式定型。数百年的时间里,它缓慢传播,积累了与异教文化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一方面它自己适应异教学术做出调整,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了世俗学术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基督教与异教学术之间的生态共存关系”。

然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站稳脚跟之后,开始对异教学术采取抵制态度。在一些罗马皇帝的支持下,这种抵制有时候还是非常有力的。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入侵的蛮族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封建王国。他们对那些高深的学术基本上是缺乏热情的,但却陆续接纳了基督教。

相对于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的蛮族而言,教会中人还是相对有点文化的——但也仅是相对于蛮族而言。仍有一些古典著作被保存在一些修道院的图书馆中,但很少有人能看得懂那些古老文字(比如说,希腊文)。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的500年间,整个基督教欧洲大陆几乎谈不上有什么可以被称之为“学术”的东西,因此他们将这段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本文转载自“懒菜杂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