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愚公移山之志 2018-05-14

全文字数: 944

阅读时间:4分钟

《伤寒论》中所说的伤风与伤寒,风与寒不可截然分开,往往风中带寒,寒中夹风,未必纯寒纯风,只是哪一方占比多,谁占了上风,便以某为主,我们便说伤了风,或伤了寒。

大自然中风寒也不可能断然分开呀,往往也是风中夹寒,寒中夹风,风与寒的关系,就象咱们说气与血一样,风为寒之帅,寒为风之母,寒能载风,风也能推动着寒走,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不过风与寒所占比例的大小不同,所表现出的证状不同罢了,我们看风与寒是谁为主,便谓之或伤风,或伤寒。

(张仲景《伤寒论》)

至于温病理论,所用的是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体系,我们一般人把卫分证认作表证,气营血证逐渐入里,可温病学家行文并未这么说,而银翘散,桑菊饮等温病名方,确实是辛凉轻宣,能治疗卫分证,但未必就是辛凉发汗解表,这是后人没把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搞清,戴错了帽子,二者是来自于二种辨证理论体系。

那么,温病学是怎么来的呢?自仲景《伤寒论》六经体系建立以后,在一千多年的的时间里,医学界鲜有出长沙之右者,故相对来说大多数时间医学理论处于静止期,在这期间,虽有人在前贤基础上多加演绎,终属萧规曹随,基本未有人提出新的疾病辨证体系,只是到了明清以后,有许多南方的医学家发现伤寒某些经方在南方方证不好把握,不象在中原那样用起来得心应手,觉得似乎有瘕疵,便积极主动地研究起来,结果发现江南多雨多湿多瘴疠,于是便因地制宜,另起炉灶,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建立起另一套理论,这便是温病学。

(吴鞠通《温病条辨》)

研究温病的成名大家一般都是南方人,明清以降,趋于完善,著作林立,得于名扬,响彻南国,不得不说这是中医界的一大幸事,这其中又以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薜生白,余师愚,王孟英,杨栗山等有书传世,载史最名。到了现代,又有川医浦辅周,江西姚荷生为代表,在应用伤寒时参以温病,临证时取得很多经验与成绩。

其实,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是相互排斥的。

因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历来为中医的根本大法,这在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上,更彰显出二者互参的重要性,在中医的治则中,由于地域的不同,若顾此失彼,都不是一种完美的治法,这点大家可在漫长的诊务活动中慢慢体会,一旦悟出,则会豁然开朗,若在伤寒与温病之间搭起桥梁,那在治疗传染性强的瘟病时,便会游刃有余,成为大医,定将可期……

2017年12月大流感中有感草成。郭子龙于聊城神農堂伤寒论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