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特的“浆面条”

 不妄语1230 2018-05-14

独特的“浆面条”

浆面条虽然也属汤面条中的一种,但它那特殊的原料和特殊的做法,使之与普通面条的味道截然不同。

这种面条是把面条放在粉浆中煮熟,所以称为“浆面条”或“粉浆面条”。它是中原民间常吃的一种饭食,民间很多人会做浆面条。

关于浆面条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由一位开小饭店的人在情急之下发明的。传说明朝正德年间,河南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饭店地处交通要道,生意十分红火。这一年,此地小麦欠收,豌豆却收成极好。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无人问津。一天,一位钦差大臣从这里路过,来到饭店。店主一时不知拿什么来招待,急得团团转。突然,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急中生智,将豌豆浆倒在锅中烧开,把面条下进去,再放入花椒、茴香、菜叶等。饭做好后,小心翼翼地端到钦差面前。没想到钦差吃后,十分满意,连连夸赞。此后,店主经常做这种饮食来卖,生意又兴隆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有一户人家,家中很穷,把捡来的绿豆磨成豆浆喝。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变馊变酸,但舍不得倒掉,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后来就家家效仿,使这种做法广为流传。

浆面条的主要原料是面条和浆水,其中最关键的是浆水,浆水做得如何,决定浆面条的质量。

最好吃的是绿豆浆。做绿豆浆时,先把绿豆用水浸泡,膨胀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浆,用纱布过滤去渣,然后放在盆中或罐里。一两天后,浆水发酵变酸,这酸浆就算做好了。家庭最常用的是面浆,在面中放入发酵物,加入适量的水,放入少许曲,然后放置一至两天,等发酵物溶解或者浆味很醇厚的时候就可以用了。在农村还有一种红薯粉浆,这种浆有一定的季节性。初冬时节,红薯丰收了,人们把一个个鲜红水灵的大红薯打成糊状,加水搅拌,用布滤去红薯渣。过滤出的水盛在大缸里沉淀,下面是沉淀好的淀粉,上面的水就成了做浆面条的原料。

浆面条的做法也有讲究。把浆水倒在锅里煮至快开的时候,浆水的表层会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把面条下锅。等面条八成熟时放入青菜等,比较讲究的还要放入花椒、大茴、小茴、葱、姜、花生、黄豆、芝麻等。起锅前再放入盐、大蒜沫、芹菜丁、辣椒、香油等。但要记住,浆面条绝对不能放酱油,否则颜色被破坏了,味道也全变了。

和浆面条类似的还有一种吃法。过去日子穷,一般人家买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做法是,锅中放入浆水,切少许萝卜丝或白菜叶下锅,待浆起沫后勾点面粉,稠稠的,谓之“浆糊涂”。如果再下点小米,叫做“浆米气儿”,也非常好吃。

浆面条吃到嘴里,首先的感觉 是酸,但不是醋的酸味,而是一种淡淡的、绵绵的酸味。浆面条属发酵食品,像酸奶一样有营养,还容易消化吸收。里面的芹菜丁或其他蔬菜,含多种维生素,搭配合理,营养丰富。

做好的浆面条,晶莹透亮,色彩诱人,尝一口,绵软醇香,余味无穷。在过去,浆面条算是一种好饭,每到浆面条做好时,满院飘香,那些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孩子们,更是三碗两碗,风卷残云。所以,一般人家里做浆面条,往往都是一次做很多,中午吃不完,下午再吃。剩浆面条可是饭中上品,民谚有“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的说法,可见其好吃的程度。

说起浆面条的味道,有一个故事不可不提。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河南,吃了一次浆面条,回北京后,对这顿饭不能忘怀。可是他不知道这种面条的名字,于是他对太监描述说“那面条不稠不稀,酸酸的、香香的、辣辣的、咸咸的。”这可把太监给难住了,便派出一个厨子到河南寻找。这个人把大小饭馆都跑遍了,也没找到。最后实在饿了,就随便在路边吃了一碗浆面条,吃完以后,才恍然大悟,回去做了一碗浆面条给皇帝吃。乾隆皇帝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好吃!好吃!就是它!就是它!”还重重地奖赏了这个厨子。

这里面可能有演绎的成分,但浆面条独特的风味确实会令人难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