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尼采的意志概念与海德格尔的解释(2)

 置身于宁静 2018-05-14

首先是意愿:“然而意愿始终不是意求。最纯粹一味意愿的人,他恰恰不是意求,而是希望所愿的事情无需他插手就发生了。”[6]50相对于意愿而言,海德格尔说意求是“把自己置于本己的命令下,自我命令之决心(Entschlossenheit),这本身就已经是展开了”[6]50。意愿与意求之分别在于,意愿不一定有所行动,而凡意求则一定已经展开行动了。正因为如此,叔本华会认为:“物理移动与意求只不过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之两个向度。”[22]209叔本华把意求行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意愿,这时候意求还没成形;然后是决定(Entschluβ);但决定要到真正付诸行动以后,才能算是完满,因为在行动以前它还可能有变[22]218。叔本华将决定视为意志的一个必要成分,海德格尔的相应用词是“决心”,这个成分构成了意愿与意求之分别。决心是关联于选择而言的,所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把决心界定为“对一自我存在之选择之实存的选择”[14]270。下定决心就是作好选择,然后展开行动。意求一定包括付诸行动之决心,而意愿则没有。

其次是追求。海德格尔说意求是一种追求,“一种对某物之追求”[6]66。由此看来,当他将意求对比于追求时,他应该是将之对比于另一种追求。这种追求海德格尔有时又称为“单纯追求”(bloβes Streben):“意志不是意愿,并且不是对某物之单纯追求”[15]234。两者之分别在哪里呢?海德格尔说:“有谁不知道他意求什么,他根本就不是意求,并且根本不能意求。”[6]51意求对所意求的东西有知(Wissen)。对此的另一个说法是,意志对所意求的东西有表象(Vorstellen):“然而,意志作为追求不是盲目的冲动。被欲求和被渴求的东西是如其自身被一起表象、一起被收于眼底、一起被觉知的。”[6]66相反来说,单纯追求则是盲目的,对被追求的东西没有知,没有表象:“反之,追求可以是不明确的,无论对被真正渴求的东西,还是对追求者本身。”[6]51

意求不单对被意求的东西有知,对意求者(der Wollende)自身也有知。因为海德格尔认为,意求总是意求意求者本身[6]51。换句话说,在意求中,意求者也是被意求的东西。在意求中,对意求者自身之知,海德格尔特别称为“决心”。如上所言,意愿与意求之分别在于意求包括付诸行动之决心。但“决心”这个词在海德格尔那里还同时包含另一个意义。德语原文“Entschlossenheit”字面上的意义是去掉(Ent-)被闭锁的状态(-schlossenheit),也就是开启状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决心是此在之开启状态(Erschlossenheit)的一种特殊模式。”[14]297恰好“决”字在汉语里也有打开之意义。《说文》:“决,行流也。”行流,即开通河道之意。所以,“决心”也可以依字面解为心智之开启,正合海德格尔的用意。在海德格尔那里,知就是此在的一种开启状态。他说:“意志就是对自己自身之决心。”[6]52这也就是说,在意求中,意求对自己开启。意求对自己开启,因为意求总是“意求超出自己”:“对自己之决心——总是:意求超出自己。”[6]51相反,在单纯追求中则没有这种超出自己:“在对某东西之单纯追求中,我们不是真正被带到我们自己面前,因此在这里没有追求超出自己之可能性,毋宁说我们单纯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中一起前行。”[6]51

综上所言,海德格尔认为意志就是对自己之决心,而这也就是意求超出自己。这里所谓“决心”包括两个意义:一,即我们一般所谓“决心”,也就是付诸行动之决心;二,指开启状态,指对被意求的东西有知。这两点将意志区分于意愿与单纯追求,意愿不一定包括付诸行动之决心,而单纯追求则没有对被追求者之表象或知识。现在的问题是:这是否符合尼采本人对意志之看法呢?尼采是否认为以上两点就是意志之特征呢?

第一点,就其把意志直接与行动挂钩甚至等同,这可以说是符合尼采的看法的。意求不单只是某种想法,意求就是做事。但单单说做事还不足以突显意求之特征,因为尼采有时候把一切变化都叫作“做事”。意求之特征是向着……那里做事,也就是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目的性的(teleological)。这个特点让强力意志作为“一种重新阐释所有发生之尝试”有别于尼采所反对的机械论。机械论以外力来把握一切运动变化,而尼采则以力本身之内在朝向性来解释。他认为“人们必须把一切运动、一切‘现象’、一切‘律则’都只把握为某种内在发生之征状。”[4]:36[31]这“内在发生”就是强力意志,尼采说:

我们的物理学家用以创造上帝和世界的那个硕果累累的“力”概念,仍然需要一个补充:必须赋予它一个内在世界,这个内在世界我称为“强力意志”,即:对显示强力之永不满足的要求;或者,强力之应用、施行,作为创造性的躁动等。[4]:36[31]

意志传统上一直被视为运动之源头,灵魂中的其他机能由意志所推动,而意志本身就不由其他东西所推动(18)。换句话说,意志之推动力是自发的。现在尼采虽然不认为意志是灵魂的一项机能,但他的意志概念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即意志是自发运动之原则。而且很可能恰恰由于传统的意志概念具有这样的内容,所以尼采才用了“意志”这个术语来指称他用以解释一切变化的总原则。对尼采而言,意志不单是心理活动之源头,也不仅是自愿行为之源头,而是一切运动之源头。一切生成变化,在尼采看来都是源自自发的推动力,而这个推动力他就叫做“强力意志”。

至于第二点,则似乎并不符合尼采对意志之看法。首先,尼采跟叔本华一样,有时直接就把意志称为“追求”,例如:

生命,作为一个个案:由之出发把假设用到此在之总体特征。

:追求一种最大强力感

:本质上是一种对强力增多之追求

:追求无非是对强力之追求

:最底下的和最内在的东西始终是这意志:机械学是对结果之单纯符号学。[5]:14[82]

其次,尼采说到强力意志时,很多时候都是以生命作为一个统一单元来说的,上面的引文就是一个例子。当强力意志首次出现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尼采就说:“只要有生命处,那里也有意志。”生命包括一切有机体,尼采并没有特别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他甚至拿原生质(Protoplasm)这样简单的有机体来做例子[7]:9[151]。尼采明白指出强力意志之理论效力不单包括动物,而且还必须包括“树木和植物”,也就是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在动物身上,从强力意志推导出它的一切躁动是可能的:同样地,有机生命之一切功能皆出自这一个泉源。[4]:36[31]

何以心理学之基本信条全部是极恶劣的扭曲和伪造呢?例如,“人追求幸福”——其中有什么真相呢?为了解什么是生命,生活是何种追求和张力,公式必须既对动物有效,也对树木和植物有效。[5]:11[111]

所以,我们在探求意志之特征时,不能专注于明显只为人所独有的特征,但这却正是海德格尔在区分意志与单纯追求时所做的,他说:

一种单纯追求和冲动,例如饥饿,是一种对食物之冲动。在动物那里,这冲动本身没有把它所冲向的东西明确地看在眼里,没有把食物表象为其自身,没有把食物当作为食物来追求。这追求不知它所意求的是什么,因为它根本不是意求;不过它是冲着被渴求的东西的,但不是以它作为一个被渴求的东西。[6]66

在此,海德格尔显然是把自己的看法套到了尼采身上。海德格尔把人与动物截然分开,两者之分别在于:“动物本身并不处于存在者之敞开性(Offenbarkeit)之中。无论它的所谓环境或者它自身都不作为存在者敞开。”[16]361(19)换句话说,动物不能把某东西觉知或表象为某东西,无论是它自己或它周围的东西,例如它的食物。相反,人则处在这种敞开性之中。以《尼采》一书中的话来说,动物之追求是盲目的,而人之追求则不是盲目的,人对他所意求的东西具有知,具有表象。这是不是尼采的看法呢?尼采虽然排斥叔本华“盲目意志”之说法,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的表达[4]:26[431],但这只是因为他认为意志本质上是目的性的,而不是因为他认为意志必然包含表象。表象和知识似乎都预设了意识,但尼采却明确认为意识只是生命之手段而不是其本质:

确实,在原则上讲,动物性的功能比一切美好的状态和意识高度都重要百万倍,后者就它不需要是那种动物性功能之工具而言,乃是一种过剩。整个意识生命、精神连同灵魂、心、善、德行,它究竟为什么东西服务呢?在于动物性功能之手段(营养手段、提升手段)之尽可能完满化,尤其是提升生命。[5]:11[83]

原生质很难说具有意识和知识,但这不妨碍尼采以强力意志来解释其运动。这已经充分表明,尼采在意志概念中所看重的特征,也就是那种他觉得能够用来解释一切生成变化之特征,不可能包括表象能力。在尼采看来,意识和表象能力都可以用强力意志来解释,它们只是为强力意志服务之工具。但如果它们都可以用强力意志来解释,它们的特征就不能包括在强力意志概念里面。

最后,海德格尔说意志就是“对自己之决心”,但这里的“自己”到底是指什么呢?海德格尔也将之称为“意求者”,但如上所言,尼采认为只有做事、活动,而没有做事者、活动者的,后者只是“杜撰”出来的。再引尼采相关的一段话:

一份量的力就恰恰是这一份量的冲动、意志、作用——毋宁说,除了恰恰这份冲动、意求、作用本身外,就根本没有其他东西了,只是在语言之诱使下,才会显得不是这样;语言之诱使把一切作用了解和误解为,它是以某个作用者、以某个“主体”为条件的。[8]I.13

尼采极力破除对于做事者之“古老神话”,而海德格尔对意志概念之解释则恰恰朝向相反的方向走,极为强调“意求者”。海德格尔虽然明确指出尼采的意志跟叔本华的完全不同[6]44,但他自己对意志之掌握却恰恰走了叔本华的老路,而背离了尼采的革新。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想法,认为我们不能通过表象来认识我们自己,因为表象所呈现的只是现象界。叔本华进而认为,唯有通过意志,惟有通过我们对行动——对叔本华来说,行动就是意志之体现——之直接经验,我们才能认识我们自己[22]190ff。海德格尔对意志和决心之看法与叔本华如出一辙:

在于意志之本质中,在于决心中的是,意志对自己开启自己,因此不是通过某种外加的举止态度,通过某种对意志过程之观察和回省,毋宁说意志本身就具有打开的保持开放(erffnenden Offenhalten)之特征。从事任何自我观察和分析,无论多深入,都不能照亮我们、我们的自我以及其情况。反之,在意求中,我们把自己照亮,而且在不意求中亦如是,并且恰恰通过由意求本身首先所点燃的光亮。[6]63

海德格尔于此同样认为,我们不能通过自我观察等表象性质的心理行为来认识我们自己。相反,在意求中,我们直接有对我们自己作为意求者之知。意求本身就具有打开的特征,它让我们的自我对我们自己开启,而且这时候向我们开启的自己,才是最本真的自己:“在意志本身中,我们才在最本己的本质中把捉我们自己。”[6]64这其实不是尼采对意志的一般看法,而是海德格尔本人的看法。海德格尔上面的说法跟他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表达的想法基本上是一样的。他所谓的“意求者”其实无非就是此在(Dasein)。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他对意求和单纯追求之区分,实际上就把意求活动仅仅局限在人类身上。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就已经把决心称为“本真的开启状态”[14]296,335“对此在之本真的、因此也是最本源的真相(Wahrheit)”[14]297,这也就是说,唯有在决心中我们才能认识我们真正的、最本源的自己。这接近叔本华的看法,而不是尼采的看法。

海德格尔接下来讨论了尼采本人用来论述强力意志的三个概念:情感(Affekt)、激情(Leidenschaft)和感受(Gefühl)。我们首先要留意,它们不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海德格尔注意到,“尼采甚至多次把三者互相等同”[6]54,以及人们一般把情感与激情都“合拼在‘感受’这个类概念之下”[6]60。至于Affekt和Leidenschaft,虽然海德格尔明确区分了两者,但它们原来只是不同语言对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两者都是对希腊语pathos或pathē之翻译。Affekt出于拉丁语affectus,奥古斯丁就说:“关于那些希腊人称为pathē的灵魂之运动(animi motiones)——我们当中一些人称之为perturbationes,比如西塞罗,另一些称为affectiones或affectus(20),而还有一些更显然依照希腊语的人称为passiones,比如阿普莱(Apuleius)——,哲学家有两派意见。”[17]IX.4而Leidenschaft则是对奥古斯丁在这里列举的这些词之德语翻译。

海德格尔于此所做的工作与之前对意志概念的分析类似,就是要从我们所知的情感、激情和感受中找出那些可以规定意志之特征[6]54。在这里,海德格尔把他的解释进路说得更清楚:

我们必须首先看到,于此相关的不是心理学,也不是以生理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心理学,而是人的此在所处的基本方式,人站住他所立足的“此”(Da)、存在者之开放状态和遮蔽状态之方式。[6]55

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海德格尔对意求与纯粹追求之区分,把人(此在)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其他动物只单纯追求,而没有意求。因此,按照海德格尔的阐释,强力意志就只能用来解释人的行为。这明显与尼采提出强力意志的宗旨不符。现在,海德格尔对情感、激情和感受之分析,也是朝向同样的方向,也是朝向把意志看作人的特征,把开启状态看作意志概念之核心内容。“此”是海德格尔对开启状态之另一个表达[14]270,它规定了人之为人,是“人的此在所处的基本方式”,所以海德格尔把人称为“此在”。海德格尔的阐释把意志与此在之开启状态挂钩,这使得他对尼采的解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在尼采的强力意志理论中,“情感”的确是一个核心概念,尼采很多时候将“情感”与“意志”相提并论。关于两者之关系,他有以下说法:

我们习惯于把极为丰富的形式之展现,视为与同出一源相容。

强力意志是原始的情感形式(Affekt-Form),一切其他情感只是它的展现。[5]:14[121]

一切情感都从一个强力意志中派生出来:本质上相同。[7]:10[57]

我们应该如何阐释这些似乎不完全相同的说法呢?在本文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指出,尼采后期思想之总原则是,一切都是强力意志,尤其是一切生命都是强力意志。依此,一切情感当然也都是强力意志。情感与其他东西不同,在于它是强力意志之一种特定的展现形式。强力意志之展现形式是“极为丰富的”,除此以外,强力意志还有其他的展现形式。既然情感是强力意志之一种形式,那么它与强力意志本质上当然是相同的。情感就是强力意志,而不是另一样东西。所以,当尼采说“一切情感都从一个强力意志中派生出来”时,我们不可以理解为:情感是从强力意志派生出来,从而是与强力意志不同的另一样东西。情感是强力意志作为一切发生之原则所产生的东西,但它依旧是强力意志,只是换了一种展现方式。情感作为一种运动(奥古斯丁所谓“灵魂之运动”),推动它的“内在发生”依然是强力意志。这就是尼采说“强力意志是原始的情感形式”之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