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王恒《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

 濠上三寻 2021-11-26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尼采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论文。发现学者们都会把尼采和海德格尔放在一起研究比较。一方面是他们在克服虚无主义方面都用力颇深且成果显著;另一方面是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正是脱胎于尼采的“强力意志”新价值论。

关于虚无主义,尼采的解释是:

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即西方超感性世界的“基督教-柏拉图”图式的解体。

“最高价值”主要包括两部分:1)基督教信仰(上帝);2)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彼岸)。

由此,虚无主义者可以理解为:

1)对于所处的现实世界,他认为不应该存在;
2)对于向往的理想世界,他认为不可能存在。

尼采的双重否定把现存世界和超感性世界都否定了。人们的信仰失去寄托,陷入虚无之中。因此,虚无主义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

本文作者认为:

虚无主义的原始含义就在于对现实的否定本身,这种将现实虚无化的背后正是生命力的衰萎,将不存在的应存世界作为真正世界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就是一个生命力“颓废”的预兆。这种由于生命力衰败造成的怨恨和复仇心理贯穿着基督教历史,是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本身复仇。这种彼岸的悬设本身更是生命力衰萎的充分暴露,上帝最终只是最高价值。

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更不可证明,因此,上帝这一最高价值同样走向“悬设”。

尼采认为一切真理体系都是价值体系,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是既否定生命价值又否定形而上的价值。

尼采提倡的虚无主义被认为是积极的虚无主义,也是虚无主义的完成。

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主义有一种独特的含义,即“从存在之命运来思考,'虚无主义'之虚无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存在…他被遗忘了。虚无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存在本身是虚无的。

海德格尔基本完成尼采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并设定新的价值(强力意志)。他认为尼采的新价值就是要人勇敢地承担起无信仰的全部重负和苦难,勇敢地面对事实,成为拥有强力意志的超人。

作者认为尼采推崇的“超人”实际上就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向死而在的本真的“此在”原型。

但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依然是形而上学家,并且是形而上学本身-强力意志的绝对主体性的形而上学。因而,尼采在克服虚无主义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虚无主义。

作者最后指出:虚无主义是人类的难题,它不会随问题背景的时代性转换而退隐,相反,它一直以不同的色显最顽强地凸现出来,并成为测度思想根基的一个标尺。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正是虚无主义的最新显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