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714期:脑内室管膜瘤

 zskyteacher 2018-05-14

脑内室管膜瘤

(一)简要病史

女性,56岁。反复头痛6年,双耳听力下降1年余,步态不稳2个月。

(二)影像所见

头颅MRI+增强扫描示:(图A〜C),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见团块状异常信号影,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图D〜F),增强扫描示病变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

诊断: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占位,考虑室管膜瘤。

(三)解读思路

1.有无病变:有明显病变。

2. 定位诊断:病变位于后颅窝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

3.定性诊断:病变呈不均匀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考虑为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

4.鉴别诊断:本例为中老年女性,位于脑实质内,以实性成分为主,含少量囊性成分。主要鉴别为胶质瘤、淋巴瘤、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及室管膜瘤。胶质瘤强化明显者一般水肿较明显,占位效应显著,且幕下胶质瘤少见,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一般发生于儿童。 淋巴瘤一般呈均匀抱拳样强化。实质型血管母细胞瘤T1WI多呈很低混杂信号,T2WI呈很高混杂信号,肿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本例信号特征不符合。转移瘤多为多发,一般有原发病史。本例符合幕下小脑脑实质室管膜瘤的征象为:①呈实性为主的部分囊型;②信号不均质;③肿瘤与周围正常脑实质间分界不清楚。

(四)病理诊断

“后颅及小脑角肿物细胞型室管膜瘤(WHO Ⅱ级),伴胶质成分增生。

(五) 述评

室管膜瘤(brain tumor chamber tube membrane)主要发生于脑室内,约1/3可发生于脑实质。WHO恶性度分级为Ⅱ级。可分为两种类型,部分囊性型和完全实质型。少数情况下,室管膜瘤可发生于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实质内,常靠近脑表面,与硬膜或小脑幕有较长的连接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