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湿疹十分相似的一种病--特应性皮炎

 顺流逆流2kjaw1 2018-05-14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慢性经过,部分患者可以迁延到成年,也有成年发病者。


  1病因: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着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2.临床表现: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婴儿期(出生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


  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肘窝、膳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


  青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手背,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痒疹样皮疹。


  3.有助于疾病诊断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掌纹症、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颈前皱褶、鼻下和耳根皱褶处湿疹、皮肤白色划痕症、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等。

  部分患者还同时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异种蛋白过敏,如对部分食物蛋白(肉、蛋、奶、坚果等)或吸入物(粉尘螨、屋尘螨等)过敏。


  4.家族史及实验室检查:约40%~8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如家族成员中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特应性皮炎可有血清总IgE升高,约40%~60%患者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往往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疾病活动期升高,经有效治疗可迅速恢复正常。


  5.治疗:患者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应避免剧烈搔抓和摩擦;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和床单、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食入致敏食物,观察进食蛋白性食物后有无皮炎和瘙痒加重。

  沐浴:有助于清除或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在适宜的水温(32~40℃)下沐浴,每日1次或两日1次,每次10—15 min。推荐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其pH值最好接近表皮正常生理(pH约为6)。皮肤明显干燥者应适当减少清洁用品的使用次数,尽量选择不含香料的清洁用品。沐浴结束擦干皮肤后即刻外用保湿剂、润肤剂。


  中医中药: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纯草本植物萃取,天然无刺激,没有副作用,御惠堂止痒修复膏去外敷治疗,用蛇床子、黄柏、白癣皮、苦参、车前草、龙胆草、地肤子、明矾等纯中药研制,直接涂抹在患处,可有效控制皮炎复发,对肌肤没有伤害,可放心使用。


  抗组胺药:对于瘙痒明显或伴有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的患者,可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其中第一代抗组胺药由于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患者改善瘙痒和睡眠。其他抗过敏和抗炎药物包括血栓素A2抑制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

  系统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者)或已证实有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短期(1周左右)给予系统抗感染药物,可选用红霉素族、四环素族或喹诺酮类抗菌素,尽量少用易致过敏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磺胺类等。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时,可加用相应抗病毒药物。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对病情严重、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可短期应用,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减量,直至停药,对于较顽固病例,可将激素逐渐过渡到免疫抑制剂或紫外线疗法。


  硫唑嘌呤每日50~100 mg,可先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象,若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大家有更好的方法以及想法留言交流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