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必背条文

 胸怀大志189 2018-05-15

《温热论》  叶天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 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滑 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烝 郁 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 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 安,夜深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 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 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 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 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 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 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 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 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 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 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 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 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 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 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 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 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 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 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 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不可以 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 宜轻。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 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湿热病篇》  薛生白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

 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 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 菖蒲、六一散等味。

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 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 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 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温病条辨》  吴鞠通

上焦篇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 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 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 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中焦篇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 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 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 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 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 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下焦篇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 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 之。


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待更新至《金匮要略》)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6.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7.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8.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9.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4.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5.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6.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欲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饿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17.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1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9.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20.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2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22.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23.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24.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25.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糯米汤主之。

26.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2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2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29.肝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30.肾者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干姜苓术汤主之。

31.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眩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3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4.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35.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36.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7.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38.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39.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4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42.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43.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44.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45.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46.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47.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48.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49.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50.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51.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52.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53.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亦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54.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55.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56.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7.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58.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59.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60.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