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4次削藩,第1次削藩导致七国之乱,不过3个月就被平定

 hzq114 2018-05-15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诸侯。削藩,就是削弱诸侯们的力量。

我们知道,打江山往往不是皇帝自己一个人,还有庞大的宗室和功臣,这些人都需要照顾。尤其是皇亲,所以,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新王朝建立者仍热衷于分封诸王。

但这些人不久便酿成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这样中央政府又不得不进行“削藩”行动,于是“削藩”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下面这四次不得不说。

第一次是汉景帝削藩。

众所周知,秦汉是古代国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实行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帝国制”,历史上叫“郡县制”。就是把原来的“许多国家”变成“一个国家”,把原来各自为政的“邦国”变成中央统一管理的“郡县”。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郡县制”的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很多人主张继续实行“分封制”,还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封建”。迫于无奈,刚刚立国的刘邦只好实行“郡县封国并存”的方针。

但刘邦只准同姓封王,不准异姓封王。为此,还杀了一匹白马来做盟誓,叫“白马之盟”。事实上,同姓封王也未必靠得住。他们越做越大,越来越不把中央放在眼里。

于是刘启继位后,很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任用极力主张削藩的晁错。但削藩,无疑是要剥夺这些皇子皇孙的权力,侵犯他们的利益,他们岂能心甘情愿束手就擒?

结果,汉景帝削藩政策一出,七国之乱。

造反的诸侯,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菑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读如昂)、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所以叫七国之乱,也叫吴楚之乱。

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入诛汉之贼臣晁错。”

七国兴乱,朝野震惊,舆论哗然。


七国中最富有的吴王刘濞,他是刘邦的侄子。仗着自己封地富饶,所以,气焰颇为嚣张。口出狂言说:“敝国虽小,也有三千里;我军虽弱,也有五十万;寡人虽贫,也节衣缩食三十年。吴国在天下各处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赏三军,尽管用钱,跟寡人打声招呼就行。”

于是七国进军迅速,这让汉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乱。慌忙之下,腰斩了晁错。

那么,刘濞他们退兵了吗?没有。晁错,死的实在是冤枉。幸亏太尉周亚夫极力平叛,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七国之乱。


后刘濞逃到东越,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第二次是唐代历次削藩。

唐代“藩镇之祸”的来源于藩镇。藩镇始于唐玄宗,当时唐玄宗为了扩张疆土、巩固边防,设立了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逐渐增多。

这些节度使是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虽然节度使权力要小于西汉时的封王,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势力越来越弱,这些节度使等同于了藩王,藩镇,差不多是“半独立王国”。

公元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河北四个藩镇一齐宣布独立,或称孤,或道寡。更糟糕的是被朝廷寄予平叛厚望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跟着反了,还被那四个人怂恿着要称帝。

所以,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等历次削藩。但只有唐宪宗有点成就,不过很快就付之一炬,因为宪宗很快就被宦官杀死了。

事实上,直到唐朝终结,都没有解决藩镇问题。后来的五代十国,其实就是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演变。

因此,后来赵匡胤建立大宋后,杯酒释兵权,收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第三次是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当皇帝,也分封诸王,说是为了拱卫中央。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当皇帝后,为了解决势力日益渐长变得难以控制的诸王权力问题,最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削藩。削藩政策雷厉风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由小及大逐渐削弱诸王的权威。

但建文帝急功近利,大大超过了削藩的范围,他不是要削藩,而是要消灭他的叔父一代。

结果让诸王不满,尤其是盘踞在北京的燕王。燕王朱棣素有大志,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在北京发动内战。

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在北京以讨齐泰、黄子澄清君侧“祖训”为名,起兵反抗,号其师曰“靖难”。


经过4年激烈的南北内战,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靖难”军攻破南京,混乱中建文帝失踪不知去向,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燕王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不值得一提的是,朱棣继位后,顺利地解决了明初藩王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朱棣成功,建文帝失败。

第四次是康熙帝削藩。

满清入主中原时,由于人心不稳,边疆未定,所以,不得不分封明朝降将为王,比如吴三桂。让他们驻守在那里,保卫并治理那块属于他们的领地。

但这些藩王跟之前藩王一样,权力越来越大,比如吴三桂,他在云南实行贸易垄断,还耗费满清中央的国库开支来维持他的私人武装。

所以,削藩势在必行。康熙继位后,也开始着手削藩,而吴三桂等也嗅到了康熙的意味,于是他们决定先下手。


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二期。最终历时八年,康熙大帝终于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三藩之乱。平定三藩后,取而代之的明清地方的布政使制度,中央政权有此最终确定了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四次削藩,两次削藩成功,汉景帝和康熙;两次失败,唐朝历次和建文帝,唐朝削藩未成功演变为五代十国,建文帝失败导致燕王朱棣取而代之成为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