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笔记11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5-15

阳明病篇/阳明病本证/阳明热证/热在中焦/白虎汤适应证

   下面我们看第二组证候,热在中焦,胃热弥漫证。
   第176条,
   《伤寒论》“一七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笔记者补充自《伤寒论》176条

“伤寒,脉浮滑” - 它既然用的是白虎汤,白虎汤又是辛寒折热的一张方子,所以这里的脉浮滑的浮,就不是主表的浮脉,而是应当主热的浮脉。

   在《伤寒论》中主热的浮脉,我们学过,
“心下痞,按之儒,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应当说,我们现在遇到的是,第一个浮主里有热而且这个里热没有
和有形邪气相结的方证。里热是弥散的,所以它才能够鼓动气血使血管扩张,使气盛血涌,而表现了一个轻取即得的脉象,但是重按滑数有力,仲景就把这种脉叫做浮。这个滑,也提示了里有热,所以脉浮滑,提示热邪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证候叫做胃热弥漫证。

   接着下面两个症状,
“表有热,里有寒” - 这显然是错简,里有寒不应当用白虎,而且表有热,在《
伤寒论》中只有表有寒的时候,也没有表有热,明明知道这是错简,但是我们在写《伤寒论讲义》的时候,还要根据它的原文照膜样给它画下来,但是我们后人要给做一些解释。

   有一个叫张绍祖的人,他自称他是张仲景的第46代孙,他自称他自己保存着一本书,是张仲景修改过第12稿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十六卷,怎么流传到今天的,咱们也不知道,然后他就把这本书传给了一个叫左盛杰的,左盛杰又传给一个叫罗哲初的,然后就刻印发行,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本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凡是在《伤寒论》中,象刚才这一条不能够解释的,或者怀疑有错简的,在那本书里都修改的天衣无缝,那本书里这句话怎么说的呢?它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么一修改,表无寒,表有寒是白虎汤使用禁忌证呀,表无寒就是没有白虎汤使用禁忌证,里有热是白虎汤使用的适应证,所以只有适应证而没有禁忌证,当然要用白虎汤了,这个修改多么严丝合缝,可是为什么当代的校勘家并不看重这个本子呢?一个是他这个故事编的稍稍的有点离奇一点,第46代孙保存着张仲景亲自修改的第12稿《伤寒杂病论》,再有一个,作为一个古籍的话,它总是有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在这本书里,凡是《伤寒论》中难以尽如人意的,不能解释的地方,它都改的特别好,所以这就觉得这是后人经过精心学习之后修改的,所以在校勘上没有人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本子。不过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得罪特别推崇这本书的一些医生。

   我们还是这个意思,一个古籍,一个文物总有一点缺陷,有缺陷才是真的,完美无缺的东西就太新了,你看在古玩市场,我们不说这个东西是假的,拿起这个杯子,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东西,看了半天,我们只能说这是新了一点,意思就是说这是假的,只能说新了点。所以我们说张绍祖的这本书是新了点。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无寒,里有热”这正是白虎汤的适应证,用白虎汤辛寒折热。

   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一共出现过两种,
* 一个是脉浮滑,见于第176条,
* 还有一个“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条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50条。
   这是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象的两条原文,一个是脉浮滑,一个是脉滑,你看脉滑里有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没有提到,所以我们今天在讲方剂的时候,说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白虎汤这张方子原出于《伤寒论》,在《伤寒论》中没有这么说,这是我要提醒大家的。

   有一年中南5省,5个中医院校《伤寒论》考试比赛,有的学校为了参加比赛,停课3个月,让学生专门学《伤寒》那学的还是不错的,据说考试考得成绩很好,这次考试有一道题是K型题,它的题目是,在《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是什么?底下有4个备选答案让你去组合,
第1个备选答案是脉浮滑,
第2个是脉洪大,
第3个是脉滑,
第4个是脉沉实。
   好多同学都选了1、2、3,这个答案是错的,应当选脉浮滑和脉滑,而不应当选脉洪大,脉洪大在《伤寒论》中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我在这里讲这件事情,就是让大家注意,你要学习《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的脉象是脉洪大,那么什么地方谈到脉洪大的呢?是下面我们要讲的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里提到的。到时候我会详细给大家谈。好,第176条,我们就谈这么多。

   白虎汤是辛寒清热的一个代表方,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药物有知母、石膏、甘草、粳米组成。其中的粳米,我们在座的都知道念[jīng],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上课,我说粳米,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粳米,我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之后,全班的同学都说“哦,原来是[gēng]米呀”,我说,谁告诉你们这个字念[gēng]米的?他们说,“我们中药老师呀”,学生都把错的当成正确的了,我念了个粳米,他们反而不知道了什么意思了。

   河北省的遵化县,有个叫粳子峪的地方,粳子峪就专门种植粳米而出名,粳米是什么东西?是旱稻子,它在水田里不能生长,是在旱地里生长的,它和稻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它的产量很低,一亩地也就打一百来斤吧,现在人们觉得经济效益太差了,所以种植的人就很少了,因此许多药房就没有这种东西,要用白虎汤的时候,大夫怎么办呢,就告诉你,抓一把大米吧,说粳米有养胃的作用,大米没有养胃的作用,应当说它又是同一科属的植物,代替它应当说大体上是不错的,可是问题时稻米是水里生长的,粳米是陆地生长的,水里生长的东西不管用量多还是用量少,从性味和作用上讲,它又一点利尿的作用,那你在一个热盛津伤的证候下,你再用一点有利尿作用的药,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当然在实践上你说,天天吃大米饭,每天虽说不是三顿都吃,吃一顿也得吃一小碗吧,所以利尿的作用对于这个病人,对于这个具体的人来说,可能是微乎其微了,实际上可以这么代替,但是理论上不应当这么代替。

   下面我们看白虎汤适应证的另外一条,第219条,
  《伤寒论》“二一九、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
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条原文以三阳合病开头,实际上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没有太阳表证的症状表现,或者是他没写,也没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症状特征,而主要是阳明有热的一种表现,阳明热盛的特征。

“腹满” - 是阳明有热,热壅气机,因此出现了腹满,气机不利则满,所以不一定见到腹满就判定是里实。有时候是气机不利的时候,热壅气机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腹满。

“身重,难以转侧” - 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这个热邪壅滞经脉气机而出现的身重的,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经脉气机壅滞,所以翻身都翻不动。

“口不仁”- 就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嘴里头发木,饮食不知道味道,吃东西象吃木头渣子一样,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的。

“面垢” - 面部没有光泽,如蒙油垢,象脸很脏一样。口不仁,面垢这两个症状,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

“谵语” - 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所以当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可以出现心主言的功能失常,于是乎就导致了谵语。

“遗尿” - 是热盛神昏的表现。有人说这个遗尿是太阳病的表现,可是我们在学太阳腑证的时候,只有小便不利,小便少,也没有遗尿呀。所以我在这里把遗尿解释成热盛神昏。和第6条那个“失溲”是一个意思。

   这样一个证候怎么治疗呢? 三阳合病,阳明热盛,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如果又有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自汗出,那么阳明
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明显是偏重的,所以就用白虎汤来治疗。也就是说白虎汤,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候。

   由这一条,我们就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有一道A型题是这样问的,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的两种不同类型,区别这两种证候的关键是,底下有5个备选答案,
第1,发热的高低,是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的关键呀?
第2,谵语的有无,..?也不是。因为阳明热证,阳明实证都可以有谵语。
第3,汗出的多少,......?也不是。
第4,是腹满的有无,...? 也不是。
第5,以上都不是。    这个答案是对的。
   所以学习这一条要注意这个问题,发热的高低,汗出的多少,谵语的有无,腹满的有无都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

   这样一个三阳合病的阳明热盛的证候,
“发汗则谵语” - 原来就有谵语,怎么说用辛温发汗后又有谵语呢?这里丢了一
个字,不是我们的讲义丢了,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宋版依据的底本就没有这个字。 哪一个字呢? 根据《金匮玉函经》这个《伤寒论》的别本,“发汗则谵语”后面有一个“甚”字。应当是“发汗则谵语甚”。热盛的时候,误用辛温发汗,那就会更伤津,更助热,谵语就会加重,所以说“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热盛的证候,里无实邪,如果误下的话,就可以下面伤阴,上面阳脱,也就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主要是额上生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

   什么叫额上生汗呢?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凝而不流,这就是阳气脱的一种表现,我想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可能在医院的急诊室或者病房呆过,你看那个临终的病人,有一些病人如果属于阳气脱的时候,脑门上一粒一粒的汗珠,流不下来,就好像生根一样。我们正常的人,或者发烧的人在出汗的时候,那个汗都是可以流的,这种病人阳气上脱的时候,一个个小汗珠在脑门上搁着不往下流,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我们把它叫做脱汗。所以张仲景一定是亲自看到了这种病人,他才说,额上生汗,就好像有根一样,流不下来。

“手足逆冷” - 是阳气虚衰,四末失温的表现。

    所以“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是指的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时候,不能用辛温发汗,不能用苦寒攻下,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
   好,白虎汤的适应证我们就谈这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