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壶作为一种壶式,造型繁多,提梁壶是指以提梁为把的紫砂壶,它是一种比端把紫砂壶年代更早的壶式,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执省力,不易磕碰。 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提梁壶的造型吧! 戏珠提梁 形仿古铜器,提梁圆而寓方,与肩衔接处化为龙形,珠钮起于浪花,也称“双龙戏珠”,为高海庚生前设计。 吴经提梁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制法、高领带鋬罐的口沿形制等与吴经墓紫砂壶如出一辙,同样也与在金坛金沙广场古井中出土的几把明代晚期提梁壶基本类似。 大彬提梁 壶身较大作扁球状,线脚清晰,身形逐步收拢,无身,肩明显区分,壶底宽窄均衡,圈底微凹,稳重踏实,身顶收缩为弧面短立颈。 ![]() 东坡提梁 ![]() “东坡提梁”壶名出现于清中晚期,壶型凝聚了数代人的心血智慧,以东坡为名,是表达紫砂艺人对钟情阳羡山水的苏东坡的敬仰。为追求提梁形态的自然,不同坯手力求更多一些野趣,使得提梁扭曲装饰等,但万变不离其宗,三叉分立的样式是守恒的。 ![]() 南瓜提梁 ![]()
壶身壶盖做瓜棱状,壶流,壶钮,提梁作瓜叶,瓜蒂状。 ![]() 三友提梁 ![]() 岁寒三友,松竹梅装饰壶身。 ![]() 双流提梁 ![]() 双流壶具有蒙古游牧民族的特色,对于马背上使用,双流壶比单流壶有着更多的便利。清朝的统治集团里,蒙古族的地位仅次于满族贵族,一直与蒙古族保持着联姻关系,顺治和康熙的妃子就是蒙古族人。正是因为这一特殊关系,清代制壶多见双流样式,而清代蒙古族使用的器物上也多见龙的图案。 ![]() 蝉衣斑竹提梁 ![]() 以一段秀丽的斑竹为壶身,凝重端庄,浑朴雅致,局部的蛀斑和裂痕是一种残缺美。 ![]() 提璧壶 ![]() 提璧壶由顾景舟和高庄设计。 ![]() 玉璧盖提梁 ![]() 盖面似古代玉璧,壶身扁圆型,造型以微曲线组成,造型简洁圆润。 ![]() 北瓜提梁 ![]() 壶身围刻花卉图案,为浮雕,琢砂刻法。整器造型典雅素气,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气。 ![]() 一粒珠提梁 ![]() 壶体滚圆,无颈,造型如珍珠,珠圆玉润,饱满剔透,壶身如一大珠,壶钮如一小珠,如同“母子珠”。 ![]() 牛盖洋桶 ![]()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紫砂洋桶壶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 ![]() 吟秋提梁 ![]() 以老荷垂叶为壶身,疤节显然。嵌截盖,线条流畅。 ![]() 雨露天星提梁 ![]() 远观如飞鸟在天。提梁及盖的设计新颖,动势飞扬。 ![]() 宫灯提梁 ![]() 壶身呈宫灯形,肩部迭片一圈,壶体壮硕,壶流坚挺,加工磨光后,镶包铜边,并配饰铜提梁。 ![]() 雨花石提梁 ![]() 壶盖上散布着绞泥雨花石,大小不一,玲珑剔透。似云若水,像是散落在瑶池周围的莹莹彩贝。 ![]() 竹节提梁 ![]() 两节竹腹,圈足,嵌盖顶凸起一圈弦纹,宝珠钮,唇口短弧流,壶肩部置提梁。 ![]() 曲壶 ![]() 曲壶是由张守智、汪寅仙合作设计,汪寅仙独自制作而成,曲壶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蜗牛,壶嘴犹如蜗牛的头部,壶体是蜗牛的身躯,壶把所围成的空间似蜗牛的外壳。从壶嘴到壶把,用一条涡线贯通,壶身和壶把的结合形成壶的整体。 ![]() 蛋包提梁 ![]() “蛋包提梁”为清代邵大亨所创。容量大,软提,清末茶坊较流行,壶身浑圆饱满,线条柔和,三弯流,提携便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