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net大咖访谈 | 林洪远教授:用优良的专业素质 应对重症医学的挑战

 渐近故乡时 2018-05-16

林洪远 教授



304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顾问

原解放总医院一附院ICU和急危重症中心主任

原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全军和地方省部级科技/医疗一二等奖6项

201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杰出贡献奖

2016年全军重症医学终身成就奖


用优良的专业素质  应对重症医学的挑战

——林洪远教授

APnet:

林教授您好!我们知道重症医学科有着非常显著的特色,病人的病情比较重,可以说我们的病人就是走在风口浪尖上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每个医护和病人同心协力去打赢这场仗,所以ICU医生的工作压力显然是很大的。您认为ICU医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才能扛住这样的工作压力呢?ICU医生身上,您觉得哪些品质是最可贵的?


林洪远教授:

重症病人是医院中最具挑战性的,这种挑战主要源于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改善,一般的病人已经不再是主要威胁,真正威胁病人生存的是重症疾患,这也决定了重症医学处在医学发展的潮头。基于这种特点,我想,重症医学工作者要具备这几个品质。

 

第一是对病人要有深切的爱,只有具有这种爱心,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应对危重病艰巨和复杂的各种挑战,而非熟视无睹。

 

第二是要有探索精神。由于重症医学是走在医学发展的潮头,这使得许多困境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摸索寻求解决方法。对于自己所做的研究,有缺陷不可怕,但要严谨求实,不能为出成绩而弄虚作假。对于一些虽然尚不能被完全证明,却有意义的新发现,只要是真实的,就不要轻易放过,可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医学发展的轨迹就是这样的。

 

第三要勤奋学习并且善于学习。学习不意味着接受别人所说的一切,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实际上,目前对许多治疗方法的研究结果往往莫衷一是,包括所谓的“一类证据”,这是临床研究复杂性所决定的,不应感到意外。正因如此才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的体会是,凡有悖病生认知的临床研究结果都应该被仔细推敲,要么是我们对病生认识有错误;要么是临床研究设计的缺陷所致,但好像后者更多一些。所以,掌握病生知识对重症医学实在很重要,虽然病生的很多内容已经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远远超过我们临床医生所能掌握范围,但了解个梗概还是做得到的。

 

第四,现在临床治疗很强调“循证医学”。按照定义,它是指依据当前最好的证据治疗,而非仅指一类证据。在没有高级别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低级别证据指示尝试去做,这与“滥用药”有本质不同。如果仅固执于一类证据,许多问题我们只能无所作为,这将难以想象。医学是从经验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是对经验的升华和发展,它应该成为使欠成熟的证据变成熟的助推器,而不能成为杀器,否则无创新和发展可言。类似情况也存在于对“指南”的态度,指南提供给我们的其实是原则性的指导,不应被机械地执行。许多治疗指南已经说得很清楚,它不能代替临床就具体患者和病情的决策。总之,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我们尊重指南,但不可唯指南,唯指南是不成熟的表现。

APnet:

4月13-15日的全军重症医学大会,您在会议上发表了非常精彩的发言;同时您也曾担任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您认为本次会议板块的设计如何?又有哪些您感觉设计非常好的亮点吗?

 

林洪远教授:

本次会议在规模上还是挺出乎我的意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当前军队医院正处于改革中,肯定会有动荡,许多人在军改后的去向存在不确定性,使我们对本次大会能否开好存在疑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家还是非常踊跃的,说明我们的学会是有凝聚力,会议是有感染力的,当然也与我们会议组织者的努力、以及地方兄弟学会的支持分不开。我认为,军改的目的是强军,包括进一步加强军队的卫勤保障能力。既然瞄准打仗,对危重战创伤救治就是军队医院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战创伤板块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本届大会的特色和亮点。除了战创伤以外,热射病救治也是我们军队的特色和亮点。以后还应该包括不同地域地方病的内容,其中不乏危重病,如高原地区的脑水肿和肺水肿;落海伤员的低温损伤等。从外军情况看,由于“水土不服”而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要多,必须加以重视。

APnet:

最后想再请教一下林教授,在当前可能我国的医患关系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医生工作负担比较大,但是与此同时病人又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存在非常多的矛盾和痛点,您觉得这个问题的症结是出在哪里呢?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林洪远教授:

我想还是一些制度性的东西没有完全解决。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快速,但还是属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投入上还不能做到完全按需供给,只能尽可能低保障广覆盖,而且在地域上差别很大。我最近看了几篇关于中国使用RRT治疗AKI的流调报告,发现中国治疗AKI的水平并不逊于发达国家,但在三线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却存在RRT跟不上,或者治疗中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当地财政和民众难以支撑昂贵的治疗费用。再有一个是既往医疗被过度商业化,导致医患双方对相互关系的认知被严重扭曲,进而造成双方失去信任,甚至博弈,这是很悲哀的。或许最重要的是,民众对医学缺乏基本了解。医学不同于数学,1+1只能等于2;也不等于工程学,桥梁对接差1厘米就合不拢;也不等于材料学,成分中多点少点某种元素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同。医学讲的是概率,例如白细胞正常值就是个5000-10000很宽泛的范围,而且其可信限也只能达到95%。概率的产生是由于不同个体差异造成的,并决定了对治疗反应不同。有句话说,“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人也是这样。由于患方不了解医学的这种性质,以为用了药就一定能治好病,没治好就是治疗不当,当然就容易产生纠纷和矛盾。近年“精准医学”这个说法很“潮”,但我不以为然,不知“精准”的标准是什么,在医患关系不好的当下很容易被一些人误读,我以为追求“合理治疗”更客观和准确。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医疗部门和民众共同解决。你们做媒体的责任很大,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媒体上发声,既可传播正面讯息,也可散播负面甚至错误信息,影响巨大。希望专业媒体能在医学问题表现得更专业和更客观一些。我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投入到医患双方的医疗资源,以及民众对医学了解增加,目前不良的医患关系会逐渐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