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线”与“隐圆”,想说爱你不容易 ——例谈图形变换在一类动态最值问题下的深入思考》(上集)

 逸飞扬2018 2018-05-16

好久不见,我回来了,你还在嘛!?

出了本书,“洋洋得意”,以致“得意忘形”;工作很忙,总找借口,实则不够努力;不管何时何地,我还是我,还是那个喜欢写点小东西,自我陶醉的我,感谢一直以来各位朋友、同行的关心,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共同为了心中的梦进步、远航!

废话收起,赶紧今天所谓的“雄文”吧!Go!(注:文末,有关于新书的最新信息,六月中旬,敬请期待!)

在新课改的热潮下,几何图形变换日趋引起重视,它涵盖了平移、旋转、对称(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及位似等四种常见变换.这些图形变换的引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较好地诠释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本文拟以一类直线型动态最值问题为例,深入探究图形变换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例题呈现

如图1,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斜边向上作等腰Rt△BDE,连接AE,则AE的最小值为            .

二、审题反问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审好题是解好题的根基.审题既可以从条件入手,由因导果;也可以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当然还可以将条件与结论结合分析,前后夹击,齐头并进,往往效果更佳.

审题时,常需怀反问之心,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拿本题为例:

①为何AE有最值之说?

答:A为定点,E为动点,AE变化,在变化中往往存在着最值.

②点E是如何运动的?换言之,使点E运动的“因”何在?

答:点E随点D的运动而运动,也随点D的确定而确定,即点E与点D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建立起E、D之间因果关系的桥梁正是题中所作的等腰Rt△BDE.

根据旋转不变性以及位似保形性(即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点E的运动路径必然也是一条线段,此谓“眼中有动点,心中找路径”.

三、解法多探

由审题反思环节,可知点E的运动路径是一条线段,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只需寻找两个点即可确定点E的运动路径,而这样的两个点往往取起点与终点,即点C、A.

四、类比反思

解法1是基于图形变换的高视角、高观点,用旋转位似的眼光看动点的形成过程,将点动与形动巧妙转化,是一种局部变换与整体变换统一性的深刻体现.

解法1的说理方式,可能并非十分让人信服,换言之,在解答题中,可能会质疑其书写过程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但它并不影响此法的引领之效,可以站在解法1的制高点上来分析问题,再采取解法2中的方式加以说理论证,其核心结构如图7所示,

它是“直线型路径”的常见说理方式,可称为“夹角定位法”,即证明目标动点与定点(往往取起点或终点)的连线与定直线的夹角为定值.

前两种解法本质相通,一脉相承,且都利用了一个常见的基本图形,即旋转相似型,其核心结构如图8所示,

其中△ABC∽△ADE与△ABD∽△ACE必定同时成立,简称“旋转相似必成对”,亦称“一转成双”.

值得一提的是,在旋转位似变换中,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与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位似可以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其实图形的位置关系通常也并不发生改变,比如图8中的直线EC与直线BD的夹角等于旋转角∠BAC.

从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解法2中关键的∠AFE1=45°变成了显然的事情.

解法3本质上在解△AE1F,这种解确定的三角形是必备的解题技能.

解法4结合了辅助圆的视角,本质为“对角互补模型”,其核心结构如图9所示,

即若∠A+∠C=180°,则A、B、C、D四点必共圆.其实这就是“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逆定理.“道是无圆却有圆”,引进了辅助圆,就可以借助圆的相关知识解题了,如导角等.

解法5站在了解析思想的高度上,借助建系坐标法来说明“直线型路径”,虽计算稍显繁琐,但也是一种常用的通解通法.

类比五种解法,解法1(图形变换)适合想;解法2(夹角定位)适合写;解法3(解三角形)适合算;解法4(造辅助圆)适合赏;解法5(建系坐标)适合备,即以备不时之需.这或许就是反思与总结的真谛,也是常州于新华老师常说的“想,有背景;解,不超纲;上下贯通;灵活自如”吧

五、变中寻通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学而不思则罔,解而不变则怠.

变式1:如图10,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斜边向上作Rt△DBE,其中∠DBE=30°,连接AE.随着点D从点C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点E经过的路径长为        ,AE的最小值为         .

反思:这里动点E的路径E1E2恰好与AB垂直,且起点E1恰好AC的中点,抓住此特性,可实现巧解.

反思:这里借用了四点共圆的另一个基本图形,其核心结构如图14所示,即若∠A=∠E2,则B、E2、A、F四点共圆,然后实现导角转化;

当然,还可以利用两次相似完成转化,即先证△BPE2∽△FPA,再证△BPF∽△E2PA,前者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后者利用“两边分别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可简记为“对顶相似必成对”

变式3:如图16,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点D为直角顶点向上作等腰Rt△BDE,连接AE.随着点D从点C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点E经过的路径长为           ,AE的最小值为            .

变式4:如图18,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含A、C端点),连接BD,以BD为边向上作等边△DBE,连接CE.随着点D从点C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点E经过的路径长为           ,线段CE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

变式5:如图20,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底向上作等腰△DBE,其中∠BED=120°,连接AE.随着点D从点C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点E经过的路径长为           ,AE的最小值为            .

变式6:如图22,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腰向上作等腰△DBE,其中∠BDE=120°,连接AE,随着点D从点C运动到点A的过程中,则点E经过的路径长为           ,AE的最小值为            .

变式7:如图24,等边△ABC的边长为4,点D是边AC上的一动点,连接BD,以BD为腰向上作等腰△DBE,其中∠BDE=120°,连接AE、CE,则△ACE周长的最小值为            .

反思:变式7的本质是一个“将军饮马”模型,但动点E的“直线型路径”被隐藏了,需要学生慧眼识珠,“眼中有动点,心中找路径”,先作出点E的运动路径,让“隐线”暴露出来,这样才能解开其神秘面纱;

当然,还可以作点A关于E1E2的对称点A′,如图26所示,此时四边形BCA′E2恰为矩形,这样计算更简单些.

反思:变式8本质上属“胡不归”模型,其核心结构如图29所示,

它是一种“两定一动”形如“kPA+PB(其中k为小于1的正数)”的两线段之和最小值问题,其中动点在定直线上运动,解题策略是过直线上的定点在异侧再作一条与定直线夹角为θ的定直线,使sinθ=k,从而将系数化为1,再利用“垂线段最短”原理来解题,可简记为“正弦处理”;

当然,变式8还有一个难点,即要先准确找到点E的“直线型”运动路径,“眼中有动点,心中找路径”是一种重要的基本解题意识,先有意识,再找方法,方能定路.

六、类题探究

纵观以上例题及若干变式,看似变幻莫测,实则有共通之处,那就是“隐线”,即目标动点的运动路径本来是隐藏着的,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寻找其运动路径,使“隐线”不隐.

确定“直线型路径”的基本方法有:①图形变换法;②夹角定位法;③建系坐标法等.

类似的问题在中考里也屡见不鲜,只不过隐藏路径的手法不一,请看下面一组题:

反思:此题的本质依然属“将军饮马”模型,只不过“饮马点”P所在的直线路径被隐藏了,隐藏的手段是借助面积关系,而判断“直线型路径”的方法为“平行定距法”.

反思:本题依然属隐藏着的“将军饮马”模型,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点F运动的直线型路径,而这里隐藏的手法是通过中点等条件,将其显化的方法是“平行定距法”;

遗憾地是,这里用到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它是新教材明确删减的内容,其证明其实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如图34所示,也是中点的常见处理策略;

当然,关于点F的“直线型路径”的说理方式,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展开:

如图35,延长AD、BE交于点P,连接PC,易证四边形CDPE为平行四边形,则PC与DE互相平分,即DE的中点F也是PC的中点;

接下来,利用图形变换的眼光,即位似变换(即所谓“瓜豆原理”)或者再次利用“平行定距法”,都可以证明点F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

还可以通过建系坐标法来说明“直线型路径”,不再展开.

反思:解决此类问题的要诀是反向旋转,寻本溯源,“怎么转过去,怎么转回来”;

拿本题举例,先将除x轴与原抛物线之外的所有元素都绕着原点O逆时针旋转45°,这样原图中那条让人费解的(虚线)抛物线转回了初始位置,相应地所有元素也转回了本该处于的位置,“问题被扶正”,自然就转变成常规问题了;

类似的问题,哪怕中考里都出现过,请看下例:

反思:解决本题的关键还是先“扶正”各元素,尤其是“误入歧途”的曲线l′,“怎么转过去,怎么转回来”,即将各元素反向转回本应该处于的位置,问题也就简单自然了;

以上几道例题都是通过旋转变换来隐藏路径的,还可以通过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等手段,请看下例:

反思: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寻找点Q的运动路径,只需将直线l沿x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这又是局部变换与整体变换的关联性,即将动点P的平移看成动点P所在的整个直线l的平移,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将军饮马”问题;

这里求点O的对称点O′的坐标时,采取了“眼中有定角,心中有定比”的解题策略,即牢牢抓住直线l(或l′)与x轴所交锐角的三角比,借助比例法,轻松求线段;

本题的计算量较大,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与运算能力,这也是中考最基本的考查对象;

当然,本题还可以采取反向平移方法,即直线l保持不动,将所求定点O、A沿x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问题即可转化为“将军饮马”模型,这是一种相对运动的思想方法,与前面的两道题目相得益彰,极其有趣.

总结:至此,所有的题目都是与“隐线”有关的动态问题,解题的要点都是“眼中有动点,心中找路径”,即将隐藏的动点路径显现出来,方可揭开题目的神秘面纱;

隐藏路径的手法各式各样,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技巧,尤其是会借助图形变换(平移、对称、旋转、位似等)的眼光来看各动点之间的关联性,还要能将(动)点的变换(局部变换)过渡到图形(动点所在的路径)的变换(整体变换)上来.

(上集完,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下集预告:

呼应开头,关于新书《广猛说题》的相关信息与宣传(注:本人所在学校今后正式易名为汪曾祺学校,因此署名前缀更改;)

另,本人公众号名《广猛文摘》也将更名为《广猛说题》,与新书同名!

下面是微店读者完全自发的点评(好评率几乎百分之百,唯有一个“恶作剧”)

“如此好书”,何时会有?六月中旬左右,正式出版上市,敬请期待!新书会对读者反馈的信息完美勘误!更多交流,请加入《广猛说题》QQ读者群,群号是304274593或者用qq扫描下面二维码,谢谢(注:2000人大群,即将群满!)

(上集完!)

敬请各位朋友关注本人公众号,若能帮忙宣传,则不胜感激,旨在服务于更多的学子还有更多喜欢钻研的同仁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