椴树是个古老的树种,中国大多数省市都有分布,尤其是东北地区,辽椴、蒙椴曾漫山遍野,是很重要的蜜源树种。
最开始,椴树被叫做“杻”,取小枝扭曲之意。后来,椴树又因常被制成工具而被叫做“椵”,有假借假代之意;再后来,因誊写笔误,“椵”被写成了“椴”,久而久之,椴替代了椵,沿用至今,并成为学术用名。
不过“椴”字虽为学术用名,在民间应用的却并不广泛。因各地都有椴树,所以各地也都有不同的叫法。有的见它苞片生的有趣,就叫它“火绳树”或“家鹤儿”;有的知晓它的皮和根都可入药,就叫它“千层皮”和“滚筒树根”;还有的因它果实长在叶子之上而叫它“叶上果”……
当然,也有一些名字早已没了考究,比如“桐麻”、“椴麻”、“青科榔”,大抵是根据它的木材和树皮的特点取的名字吧。
秦汉时期,北方的辽椴(俗名为糠椴)千千万万,被人称作“万岁树”,因其树荫浓密,还有树下藏人参的说法,椴树也早在那时就结了仙缘。
到明清时期,蒙椴又被尊为菩提树,成了中国北方的佛教圣树(至今仍有两棵几百年的蒙椴栽在紫禁城内,其种子被称为是五线菩提)。
从清朝一直到建国之后,椴树都被叫做菩提树,因此,日语中的椴树也一直代表着菩提树。英文“Linden”到现在也仍有菩提树的译法,欧洲著名的林荫大道“Unter den Linden”就被误译为菩提树下大街,也算是个美丽的错误。
英文的椴树除了叫Linden外,还有Linden tree、Basswood、Lime tree等,美洲人一般称椴树为Linden,而欧洲人则习惯叫Lime。所以,椴树的名字有很多,具体叫哪个,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习惯和对椴树的了解。
不少东北老人对椴树心有忌讳,认为紫椴就是“断子”,银椴就是“断银”,糠椴就是“断糠”。这种由来已久的忌讳,对椴树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灭顶之灾。我们都知道,椴树夏季观花,花有香,秋季观叶,落叶晚,是综合型的观赏树种,但除了生产椴树蜜外,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少之又少。因一个名字就断送了一个树种集群的前途,实在有些可惜,可中国又是个自古就讲究吉利的国家,有些忌讳,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相比之下,四川人就比较会起名字,他们叫椴树为金桐力,意为“金色的梧桐树能为生活带来无限活力”。吉祥如意的金色、能招来凤凰的梧桐树、还有力量和活力,三个字构成的一个名字,朗朗上口又喜庆如意,是所有椴树别称中最恰到好处的一个。
于是,燕园(大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推出了“燕园金桐力”系列品种,有欧洲小叶椴‘绿塔’、‘新乐’、‘山丘’三个品种、美洲椴‘绿伞’、‘哨兵’两个品种、银毛椴‘银海’一个品种,推出后效果显著,荣获“北方最受欢迎行道树品种奖金奖”,并先后在大连、沈阳、长春、北京、青岛、徐州、杭州、上海等城市广泛应用,深受居民喜爱。很多时候业主不在乎这树的学名是什么,就像人们不在乎法桐其实是叫三球悬铃木、马褂木其实是叫鹅掌楸一样。
随着金桐力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人们会渐渐淡化对椴树的忌讳,也会从心里开始接受这个优秀的观赏树种,这个酿蜜千年,却只能委屈深山的树种。
所以,我们叫椴树为金桐力,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