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enry from BBC World News 自从1967年的战争以来的40年多间,为和平而努力的和谈一直没有中断。 最近看了《24小时》的第八季,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一定程度让也让人了解和谈之中的难处,今年九月份,巴以问题在美国又展开了新一轮谈判。在历史上,这些谈判中有成功的,比如埃及和以色列,约旦和以色列,但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端,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 在次是一个对于所有谈判的一个简单梳理和介绍,英文原文报道刊载于BBC World News,我做了基本的翻译和整理。超链接部分是官方发布的最终协议文本。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42号决议,1967年(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242)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242号决议(Resolution
242 此决议呼吁“以色列武装力量从最近冲突中的被占土地上撤离”,并且“尊重和承认地区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及在境内自由,不受武力威胁的和平生活的权利。” 这个决议是不严密的,在英文版本中,对于以色列的撤离,它只简单定义了从“territories”(领土)撤离,以色列方面拒绝承认这包括了阿拉伯人认定的所有的领土。 这份协议遵循联合国宪章第五章,而非第六章,这意味着此协议是强制执行的。第338号协议(Resolution 338)通常和此联系在一起,该协议呼吁1973年10月战争的停火,并督促121号协议全方面的实施。 戴维营协定,1978年(Camp David Accords, 1978) 在1967年战争结束后有一系列的和平计划,但是直到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Yom Kippur/October War),其中没有一个是成功的。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始了对于耶路撒冷的历史性访问。 美国卡特总统抓住了这个机会,邀请萨达特总统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前往华盛顿附近的戴维营谈判,这场持续了12天的谈判后,签署了两个协议。 第一个协议叫做中东和平框架(A Framework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这个协议奠定了和平的基础,是242号协议的扩展,其中表示希望找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式。双方同意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应该建立协议,同时也呼吁其他邻国与以色列建立协议。这份协议谈到了“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设立自治政府”,但其弱点在于巴勒斯坦并没有参加, 第二个协议叫做埃及和以色列和平协定的戴维营框架(The Camp David framework for the peace treaty between Egypt and Israel. 签署于1979年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之后,这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也是所有和平谈判中最成功的一个。之后签署协议的埃及总统萨达特遭到暗杀。 马德里会议,1991年(The Madrid Conference, 1991) 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和前苏联发起的,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能像埃及一样和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最终到成自己的协议。 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以及以色列和埃及都参加了会议,巴勒斯坦最为约旦的联合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巴勒斯坦的参会是以约旦的名义,而非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领袖阿拉法特。对于该组织,以色列拒绝承认其合法性。 这次会议的成果在于1994年以色列和约旦达成的和平协议,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和谈因为边境问题的争端而终止了,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的真主党之间依然爆发了战争。 巴勒斯坦方面则是在一些列秘密和谈之后达成了奥斯陆协议。 奥斯陆协定,1993年(Oslo Agreement, 1993) 奥斯陆协定试图解决和谈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之间的直接协定。其重要性在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双方终于互相承认。 这个和谈在挪威秘密进行,其协定是在1993年9月13日在白宫签订的,克林顿总统见证了这一时刻。巴解组织首领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握手言和。两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奥斯陆协定( 该协议呼吁“结束数十年的冲突与斗争”,并承认“双方的合法性和政治权益。”虽然文本上的陈述并不太清楚,但也暗示了建立巴勒斯坦国是早晚的事。 在一份书信中,阿拉法特这样写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承认以色列和平与安全存在的权利。”,拉宾也表示:“以色列政府决定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 哈马斯和其他一些巴勒斯坦人不接受奥斯陆协议,并且对以色列发动了一系列自杀性爆炸,在以色列国内该协议也遭到一些人反对,最终奥斯陆协议只是部分地执行了。 戴维营,2000年(Camp David, 2000) 为了推动奥斯陆协议中规定的撤军和自治,1995年举行了塔巴和谈以及1999年的沙姆沙伊赫和谈,在2000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决定促使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包括奥斯陆协议遗留下的边境问题,耶路撒冷问题以及难民问题。 以色列总理巴拉克和巴解组织首领阿拉法特参加了和谈,双方最终没能达成协议,和谈以失败告终。以色列方面希望通过加沙地带和内盖夫沙漠的一块土地来换取其继续保留主要定居点和东耶路撒冷,提出加强对于耶路撒冷老城重要建筑物的安全包围,并为难民提供资金支持。巴勒斯坦方面则要求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土地上,给与以色列耶路撒冷旧城的犹太区的合法地位,并要求巴勒斯坦难民的返乡。 戴维营谈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巴勒斯坦一系列新的动乱。 塔巴协定,2001年(Taba, 2001) 克林顿总统在任职即将结束之际,希望能够达成一个对于将来在华盛顿,开罗和塔巴进行和谈的议案,其中对于领土问题有了妥协, 以色列也同意接受将东耶路撒冷作为其首都的方案。之后的协定表示,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一致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仍然达成了一些共识,为之后的以色列大选后的中东局势奠定了基础。 沙特和平计划,2002年(Saudi peace plan, 2002) 在双边和谈失败以后,2002年3月在贝鲁特举行的阿拉伯峰会中提出了沙特和平计划,这标志着阿拉伯世界希望能够通过多边努力,最终结局这个争端。
根据阿拉伯和平协议( Roadmap, 2003 路线图(The roadmap)是一个四方提议的计划,包括美国,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虽然没能提出最终的解决方案,但为其提供了一个思路,该计划源于美国参议员乔治米歇尔2001年在中东为重启和谈作出的努力。在2002年6月,乔治W布什总统首先把巴勒斯坦叫做一个国家,计划提供了一个建议的时间表,在最终解决之前建立安全。 第一阶段(公布之日起至五月):双方支持两国方案,巴勒斯坦结束暴力活动,设立宪法,举行选举,以色列停止定居点建设,并克制自己的军队活动。 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建立有着临时边境的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2005年底之前):最终的和谈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可以看出,路线图计划还是失败了。 日内瓦协定(Geneva Accord, 2003) 2003年在代表以色列的前司法部长Yossi Beilin和代表巴勒斯坦的前巴勒斯坦信息部长Yasser Abed Rabbo之间达成了一个非正式协定。日内瓦协定( 日内瓦协议规定: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未来巴勒斯坦国将拥有整个加沙地带和97%的约旦河西岸土地;以色列撤出其在约旦河西岸大部分定居点,对于仍占领的巴方领土,巴以双方将进行大致等额的土地交换;耶路撒冷将实行分治,作为以巴两国的共同首都;在宗教圣地集中的“老城”内,以色列拥有犹太区和“哭墙”,而巴勒斯坦将拥有对“老城”其它区域和圣殿山的主权;巴方实际上放弃难民回归权,这些难民可居住在未来巴勒斯坦国或第三国,并可获得财产赔偿等。 该方案解决了最为棘手的耶路撒冷地位和难民问题,因此被舆论称为迄今为止“最大胆”和“最彻底”的巴以和平方案。 安娜布利斯(Annapolis, 2007) 2008年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中,和谈再一次在美国安娜布利斯海军基地重启。 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参加了和谈,同时提出路线图的四方代表,以及一些包括沙特,叙利亚在内的阿拉伯国家的代表也出席了会议。 哈马斯虽然赢得了议会选举,并控制了加沙地带,却没有出席,哈巴斯强调会议达成的所有协议都是无效的。 双方同意在2008年底前达成协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