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航:关于棉城的岁月芳华

 余近山 2018-05-16
在耐轩磊园荒址上建造开放式萧凤翥纪念馆,可行吗?


               古城航



      我是您的孩子,永生以您为荣!

                                              ——题记




如果棉城真像传说的那样,是一艘泊在南海边已逾千年的古船,那么此刻站在它擎天的巨帆“文光塔”下,我该是它的船客了。或许这便是一种缘份吧,我知道此生将与这船中的许许多多事物息息相关,包括那些已剥蚀了的古老遗迹。手里握着船票,数十年的航程多么弥足珍贵,此刻,谁愿意仅仅做一个安稳的乘客?我相信,我的血液里还有我的祖先的血液里,都萦洄激荡着一支不老的船歌,这船歌时刻在昭示着我们一些什么。


城墙拆了,御史楼近来也拆了,城河不复往日光景,静静蜇伏在闹市之中。一批批人涌进城来,又一批批人涌向更大的城。木棉花仍旧依季沿街盛放,龙井渡头的寓言仍在舞台上叮咚锵。一千一百多年的雨雨风风过后,留下的,便是那些拉纤扯帆,引领这艘古老城舟航行的人群的足迹和声音了,他们击桨吆喝向前的一幕幕时空场景,组构起这古城光辉的历史。而今,又有多少人会依然记得他们呢?可我们不会遗忘,相信他们的精神与魂魄仍在古城的上空行走,相信透过弥存的零散书页和墨迹,他们仍在向世人娓娓演说着这座挚爱的城的过去,一颗锃亮的赤心仍在与古城的脉搏同律跳动。


这是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九年十二月的一个黄昏,一名古城年轻后学,站在文光塔下护城河畔,跨上了时间的骏马,追步那些久远渐逝的蹄声。他内心充满了神圣与渴慕,当时间的光纤接续上时,他仿佛看见,一个个岸然身影穿街过巷而来,面对盛况,他的泪不慎落了下来,融入,历史的回澜。


是你吧,大颠和尚,唐大历的第一束晨光洒在西岩山巅时,惠照法师的剃刀正从你的发际轻轻滑过,那些纷扰的世事如院外飘落的竹叶,落地无声。那时,你的心境定是一片安祥澄静。佛,是普渡众生、造化众生的,不是死寂的空无,你悟道。从此,你不辞路途艰险,跋山涉水参悟佛理,终得禅宗薪传。住持龙川瀑布岩,创建白牛岩(今东岩卓锡寺内)、灵山寺,传法弟子千余人,终生不辍著书抄经,教化众生之功何其大也。可你,还有另一重大功绩是为许多后人所忽略的。若说这座古城一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洋洋大书的话,那么,首先打开这部书的扉页的人便是您了。韩愈是因谏迎佛骨才被贬潮州的,却独独对您这位佛家人敬仰倍至,短短的逗留期间,邀、访、别三聚,可见您精神感召的力量。当他作出迁临昆山县治于新兴乡时,我敢确信,他征询的最重要的人便是您了。告诉我们,当年以您的先知先觉,是否看见了一艘扬帆的艨艟正冲波逐浪而行?


古船缓缓航行四百年以后,历史进入了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如蝗元军挥师南下,弱宋已无回天之力。可血性的汉家子弟岂愿当亡国奴?陈梦龙,这位古城之子,为本城历史写上了豪壮苍劲的一章。作为进士出身的他,本可安安稳稳地做一名文官,安抚百姓民生,当时局骤变,亦可随大流归顺元朝以获衣冠加身。可他,却是个刚烈汉子,是饮曲水流的甘泉长大的,他懂得饮水思源。散家财,举义兵,抗击元军于三省之间,他屡败屡战,就是不降。这是祥兴二年(1279),当陈梦龙得知丞相文天祥被拘押在海口(今海门镇)的一艘敌船中,将解往元大都(今北京),在敌众我寡、几无可战的情况下,仍不顾安危奋然前往营救。这是古潮阳最悲壮的一天,一场献祭忠义的无望之战过后,一个个古城的烈士倒在了离文天祥那艘船不远的大堤上,其中,包括我们的陈梦龙兄弟。几百年来古城后人没有忘记这件旧事,在心上树了一块不倒的碑。


“汐落沧洲鲳鳜晚,霜寒梅岭桔橙迟。遥思清夜山阳会,玉笛声残月未移。”站在北京城城楼上的萧端蒙,有感而发对故乡棉城的思念之情来。此时,他才刚刚二十出头,却文已翰林和御史,武则执掌着京城的防务治安,这可是有明一代多少乡里学子梦寐以求的仕宦高峰啊。萧端蒙,没有辜负乡人的期望,他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是真正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他巡按贵州,安抚理顺了当地多年的骚乱;巡按江西,爱才荐才,严惩枉法官吏,并不顾个人仕途顺逆上疏弹劾骄横的皇亲江西王,深得百姓的爱戴(今江西尚存表其功德的祠庙)。正当他受命晋升为廷尉时,却于赴京途中病逝,年仅34岁,如果上天再给一倍的时间,他可以为国家为苍生再做多少事情啊。对此,后人唯有感叹与惋惜了。我曾多次登上西岩,流连于“萧端蒙少年读书处”,在古朴幽静的亭台前,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清逸的少年,正凝望着浩浩沧海,立下了凌云壮志,从此,发愤读书,并乘着这艘南方之舟踌躇满志向北远航。那时我确信,是这临海的古城教会了他生途的水性,是这古城的淳良民风赋予了他人格的底蕴,是这城边的三面山峰铸就了他的骨骼,是练江、护城河流淌进了他的血脉。古城之子,点点滴滴都源自他的故土。

   

如果拿蔡元培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启蒙作用作比,那么对潮阳现代文化、教育启蒙之功最大者,当首推棉城举子萧凤翥了。今潮阳一中、棉城中学原系一校,校史都认同萧凤翥为其创始人。民国4年,他改办并成立了潮阳第—所国立中学——东山中学,在开学之日,他撰联道:“潮海当前,向学方殷,气吞重洋千百国;阳春已届,乘时培育,愿作世界第一流。”在小小的县城之中,竟有此等宽怀远志的气魄,自尔之下其谁乎?此时我忽然又想起了蔡元培先生于北大的治校十六言方针,想起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动荡时代,那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文化传播者,思想是多么不谋而合啊。萧凤翥贡献最大之处在于,在治学中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新思维的灌输,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生进步,于严谨中富变革创新精神,这在当时相当保守的社会环境之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行之不易。一城之进步、文明须以文化、教育为根为核,否则纵然点缀几枚眩目华丽的纸扎花叶,也只是虚设一时的表象,不能久长。爱国爱乡的萧凤翥明白这一点,故终生壮心不已,诲人不倦。今日潮阳的师长、学子们,直面先人,我们做到无愧了吗?


以历史为镜,我们从中可以更明晰地看清来路和去路,陈大器、林大春、李龄、吴仕训、郑同元……古城—代代先贤士子们,以他们的特立风华组构起一道古城厚实的文化景观,也为今日的学子们预设了指路的明灯。人依城而居而衍,城因人而荣而辱,人与城,本是不可分的一体。一城若没有她众多忠诚的儿女,光荣的儿女,便无足以谈发展谈兴盛;一城若没有以文化为基础,便无足以形成内在动力去激励人们为家乡建设奋斗拼搏。


木棉花盛放的英雄之城,您是我们终生的荣耀,我们将以青春之热血去建造我们光明的新城,并向世界证明,这不是一座投机之城、泡沫之城,这城有骨有格血脉长流。当一处处古迹历经战乱、文革、旧城改造的阵痛,当棉城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行政区域,作为一座永不消隐的文化古城,在我们的心中却是完整的。只要一闭上眼睛,古城人就能触摸到古老而温暖的城墙、书院和长亭,还有那些一代代口传的真实旧事。


1180年过去了,穿过朝代更迭的巨浪,时代变迁的急流,一艘“棉城号”巨轮乘风驶进新世纪黎明的大洋,机遇伴随阳光一同洒在途上,坐在这艘航船上,我们将拿什么来直面我们的先人?期待着……



(选自萧涛生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蔚蓝色的火焰》,作于1999.12)





相关链接:


萧凤翥(1857~1920),号仙渠,县廓都(今棉城)人。幼聪慧好学。清光绪元年(1875)进县学,光绪十一年考取拔贡,光绪二十六年中恩科举人。光绪三十年首倡将东山书院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并奋力附办“师范传习所',解决了废“八股'之后缺少师资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县内各地小学堂的创办。光绪三十一年出任县学务公所所长,更加致力兴办学堂,除倡办文昌高等小学堂外,还推动了一批乡村设立公私立学堂。民国4年(1915)主持将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东山中学,诞生了潮阳第一所中学,创立各项章程,任首任校长。凤翥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热心培育人才,在其主持校政和学务公所期间,积极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凤翥曾于民国2年(1913)被选为潮阳县议会议长,民国6年当选为国会议员。民国9年正月初四逝,终年62岁。




图为萧凤翥先生及其书法、棉城耐轩磊园近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