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书中侠客 2018-05-16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先来看道教吕洞宾祖师《指玄篇》中的这首诗:“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会得此玄玄内事,不愁当道有狼豺。”诗中揭示了道教的一种宇宙观——“两重天地,四个阴阳”。类似的观点在其他道学大宗师的著作中,也曾或明或隐地表述过。

那么,何谓“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呢?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我们都知道,道家把宇宙的起源归结为“道”,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性质),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宇宙万物就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所谓“两重天地”,是指道家将宇宙分成了“先天世界”和“后天世界”,人体也被视为一个小宇宙,先天的人体称作“法身”,后天的人体称作“色身”。无论是先天世界、后天世界还是人体的法身、色身,都是由阴阳组成的,这就有了先天的阴阳和后天的阴阳,是为“四个阴阳”。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根据道学的观点,宇宙中除了我们这个有形、有象、有质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形、无象、无质的“虚无空灵”的世界,这就是“两重世界”的道学宇宙观。前一重世界为实体,后一重世界为虚体;前一重世界是“三生万物”而成的后天世界,后一重世界是万物未生之前的先天世界;前一重是形而下的“器”世界,后一重是形而上的“道”世界。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熟悉佛学的朋友可能已经意识到,其实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佛教的宇宙观中,有“三界二十八天”之说。其中“欲界”是指具有淫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指远离欲界的淫、食二欲,但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无色界”是指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没有物质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没有任何实体之物,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只有心识,住在深妙的禅定之中,因此称为无色界。

“三界”与“两重天地”:佛道两家的宇宙观,何以殊途同归?

不难看出,道家的“后天世界”类似佛家的“欲界”和“色界”,佛经中称“色”,道经中称“有”,是实体的世界;道家的“先天世界”类似佛家的“无色界”,佛经中称“空”,道经中称“无”,是虚体的世界。《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德经》讲“有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大的境界和含义上,其实颇有相通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