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性缄默症与孤独症不是一回事

 wangyancnpe 2018-05-16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难免紧张焦虑,说话减少。少数儿童焦虑过度,大脑出现“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导致完全说不出话来,容易被人误解为故意作对,也可能被人当成“自闭症”。其实,这些孩子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场合不说话是社交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特殊表现。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副主任医师王德民称,如果低龄儿童出国后出现“选择性缄默症”,实在搞不定就果断回国,以免身心发育受到影响。
      【个案】3岁男童上国外幼儿园后“哑”了
      2003年,中国台湾的陈太带着2岁和6岁的两个儿子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小儿子在3岁半时上当地的幼儿园,由于语言不通,环境陌生,他哭闹不止,一度被老师锁在黑暗的校长室。过了一个星期,他的情绪仍然不稳定,会哭闹至睡在地上,老师关灯时他便发出尖叫。最后,他在学校逐渐变得沉默,不愿跟人说话,竟然持续了两年之久。陈太安排孩子转校,才被老师发现问题,最后的诊断是选择性缄默症。“老师指他待在学校很久,半句话都不说,我最初以为他只是害羞。”陈太说,她认为孩子的问题与他在学校常被欺负、排挤的不快经历有关。
      “选择性”的缄默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王德民指出,选择性缄默症不同于孤独症,这些孩子在家里或者跟亲密的小伙伴通常能正常说话,甚至说起话来自信满满,但一到了学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压力,完全说不出话来,可以数年如一日一声不吭。有的孩子跟小伙伴还可以说上话,但跟大人们就不说了,有的孩子则相反。好一点的孩子尚能做出点头、摆手等身体语言,有的孩子则完全“石化”。还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说话,到最后干脆不分场合和对象,彻底陷入缄默,似乎全面“自闭”了,但这种“自闭”的情况与孤独症是有区别的。比如比如自闭的患者不分场合和对象都不讲话,其交流障碍没有“选择性”,而且还有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语言功能正常,且不会演变为孤独症。”
      孩子通常在3-6个月大发病
      王德民介绍,选择性缄默症症状表现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但入学的第一个月不算数。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可以说话的,因此很多家长并未察觉。他们特别害怕上学,往往是在上学后才被发现有问题,比如无法完成一些当众讲话的任务,常常被老师当成害羞或怯场。由于在学校跟老师无法交流,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也受到拖累。他们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表现为行为退缩,很难与别人保持眼神接触,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容易过度敏感,经常为一点声音而受到惊吓。
      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性缄默症的患者也不是一无是处。有研究发现,他们的智力、觉察力、创造性、同情心、是非观以及对音乐和艺术的感受都超过常人。
      “战斗或者逃跑”反应切断了交流
      目前,选择性缄默症的具体病因不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王德民表示,近年来选择性缄默症逐渐受到关注,这种病跟个体的性格素质、家庭与学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患者大多同时患有社交焦虑甚至社交恐惧,到了不熟悉的场合就感觉被压垮了,因此很多学者相信社交焦虑可能是根源,而患者也通常有焦虑障碍的家族史。一般认为,患者的大脑杏仁核接受到来自周围环境的危险信号后过度兴奋,激发了“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导致大脑切断了交流的功能。
      一些患者还有强迫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发育迟滞、听力困难等问题,在婴儿期往往还有分离焦虑。但近年来的系统研究未发现患者在小时候比别人受到更多的心理创伤,或者是生活经历特别坎坷。需要强调的是,国外研究显示,选择性缄默症与心理创伤没有必然联系,但精神压力可能加重缄默的症状。
      名词解释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焦虑障碍,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7‰-8‰左右。患者在某些场合或者面对某些人无法讲出话来,给人很害羞或者很没礼貌的印象。在紧张的时候,他们还可能出现笨拙、僵硬的身体动作,而且面无表情,特别是不爱笑。其实,研究显示,患者不是故意不说话,而是很希望说却说不出来,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声带好像“僵住了”。
      温馨提示
      转学就能解决问题?
      王德民提醒,选择性缄默症一般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己好转,孩子需要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否则发展下去可能逐步加重,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阶段就变成习惯性沉默,还可出现慢性抑郁、焦虑加剧等情绪问题。不少家长考虑给孩子转学,但新的学校环境起码比原来的学校更加包容和友好,否则转学让孩子失去了原来相熟的小伙伴,他们面对全新的环境就更不愿意说话了。
      他曾接诊多名从外省移居广州的选择性缄默症儿童,他们跟家人交流没问题,但上本地的幼儿园时因为不会讲粤语而感到紧张恐惧,就彻底不讲话了,可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是如此,提示生活环境特别是语言环境跟发病有关。低龄儿童到了外地甚至外国后人生地不熟,往往成为选择性缄默症的高危人群。他建议家长要带孩子寻求专业的治疗,“如果在国外没有条件,必要时可让孩子回国,以免缄默延误学业,时间长了还会影响身心发育。”
      不妨一试
      行为治疗对选择性缄默症效果很好
      王德民建议,行为治疗对选择性缄默症有不错的效果,可以帮助孩子控制焦虑,学会摆脱对缄默行为的依赖。比如消退法治疗,治疗师让患者先和熟人在一起交流,然后逐渐加入不熟悉的人,能够说上话之后就再增加不熟悉的人。又如系统脱敏治疗,治疗师让患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可以先通过邮件、即时通讯交流,再到语音、视频交流,最后才是面对面交流。治疗师还可以让患者开始练习某些发音,再小声说某些词语,然后再说更多的话。
      另外,家长还可以尝试邀请亲友的孩子来家里玩,让患者在相对熟悉的环境中打开话匣子,通过跟其他孩子接触逐渐进行简单的交流,又不至于产生恐惧。或者家长多鼓励孩子开口讲话,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玩具、糖果、画报等进行奖励,讲得越多就奖励越大。但是,家长切莫吆喝甚至恐吓孩子,强迫他们开口说话,那只会让症状越来越重。此外,抗焦虑药物治疗对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帮助,可加快康复的进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