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文化古迹大全

 静远斋001 2018-05-16
    北魏洛阳城仍是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共有十三门。《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洛阳)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这是指洛阳城区和四郊而言。洛阳城内除宫室府曹外,居民住的地方称为“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共有“二百二十里”。这些“里”多为官宦府第,也有的为平民所聚居,例如御道北的延年里有阉官司空刘腾宅,“屋宇奢侈,梁栋逾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堂比宣光殿,门匹乾明门,博敞弘丽,诸王莫及”。又如修梵寺北的永和里,里内“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但是洛阳城东北的上商里(北魏改为“闻义里”)情况就不同了,这里旧为殷的“顽民”所居,北魏迁洛之初,不少朝廷官员住此,互相讥讽,因而纷纷离去,惟有造瓦者留居其内,洛京的瓦器就出在这里。有一首民谣说:“洛城东北上商里,殷之顽民昔所止。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城市的区划已经形成,贫富悬殊的住宅区已经出现。

    北魏洛阳城也有固定的商业区,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城西有“洛阳大市”,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主,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于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延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酿酒为业”。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业,赁车(丧车)为事”。城东有孝义里,里东即“洛阳小市”。城南有“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四馆和“归正”、“归德”、“慕化”、“慕义”四里,用来安置南朝、柔然以及东北、西北各族的降人和西域的商人。各地的人在这里居住的“万有余家”,“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当时成了一个国际贸易市场。在洛水之南有“四通市”,民间称之为“永桥市”,伊洛之鱼多在此出售。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佛教寺院大增,最盛时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洛阳佛寺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雄伟。结构精丽。例如北魏太后胡氏所立永宁寺,内有九层浮图(塔)一座,“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丈,总共高出地面一千尺”,距京师百里之外即可望见。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皇宫正殿)。寺内有僧房楼观于余间。著名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开始开凿的。

    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迁邺,发洛阳四十万户北徙,洛阳又开始荒废。后来在不断的征战中,洛阳宫殿、寺院和民居又被付之一炬。

    汉魏时期的洛阳不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我国文化的中心。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这里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晋代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以及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金谷二十四友,都住在洛阳。左思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三都赋》,富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纸价为之上涨,从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美谈。城东南有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将五经文字书写在石碑上,使刻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是极可宝贵的古代文献。

    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京,下久又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炀帝命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当时因为汉魏洛阳故城荒颓不堪,所以在故城西营建新都,并迁全国富商大贾数万家于此。

    隋朝营建东京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始建东都,以尚书令杨素为营作大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居然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隋唐东都城,北倚邙山,南对伊阙,形势非常险要。据唐韦述《两京新记》说,东部城“东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应为五十里六十步)。全城有城门十个,南面、东面各三门,西面、北面各二门。城内建有宫城和皇城,都在城的西北角地势较高的地方。宫城在皇城北,称为紫微城,唐初号洛阳宫,”东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皇城在宫城南,称为太微城,”东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周十三里二百五十步”。宫城北又有曜仪城,曜仪城北有圆壁城,皇城东有东城,东城之北即含嘉仓城。皇宫的主体是宫城和皇城。宫城的中央各殿和皇城的正门端门都正对伊阙,全城以此为中轴线,看起来气势非常雄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